提灯指什么生肖?
在说谜底之前,先来说说这个谜语的破绽在哪里,这个谜底之所以会出错就在于“灯”字,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有挂灯笼,点灯祈福的习俗(今天也是正月十五),但人们通常不会把灯笼挂得整夜不灭,而且更不会有提灯这一说法,只有手提灯笼一类的词语。因为古代照明主要靠燃烧柴草或油灯;电力普及后,我们才逐渐有了电灯泡这一概念;到了现代,又有了节能灯、LED灯等新的光源。所以古人所说的“灯”与今人所谓的“灯”含义并不同。
古时没有电,夜路难行,人们通常都会带上一支蜡烛或者火把,这就有了“提着灯笼”的说法。但这个“灯”字所指代的物品在古代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并不只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灯具。 因此当看到“提灯”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并不是元宵佳节,而应该是宋代时的《清明上河图》,画中的行人手上大多拿着的是蜡烛或火把而不是电灯泡,毕竟当时还没出现电灯泡呢。
至于“灯”和“烛”的区别在哪里,虽然二者都可以表示照明器材,但“灯”通常指形状细长的器具,而“烛”则多指短小之件。 了解了这些历史知识以后,再想想“提灯”的出处“寒食”便明白了,原来这个“灯”指的是即将被熄灭的火焰。
唐代大诗人韩翃的一首《寒食》几乎成了这首诗的定名,全诗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花”很容易让人误会是盛开的花朵,其实这里的“花”是指柳絮。因为处于早春时节,树木尚未发芽,所以柳条随风飘荡,那婀娜的身姿就像翩翩飞舞的蝴蝶,“飘”字十分妥帖形象。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寒食”并非指寒冷的天气,而是一个节日名字,就在每年的春分节气当天。 “冷食”的原因在于祭祀祖先。 唐代宗李岘于公元763年下令改“寒食节”为“清明节”,但唐宪宗李纯又于公元820年恢复“寒食节”。 那么为什么要祭祀祖先? 这又要提到另一个传统节日“祭祖节”,时间就在冬至之后一个月(冬至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万象更新)。
据说先祖灵魂会在这一天返回故里探望后人,因此要在寒食这天做好晚饭等着先祖归来。 既然要准备晚餐,那就需要有火种,而火种来源自天上——燃烛。
于是就有了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和次句“寒食东风御柳斜”,“飞花”和“斜”都暗示了“烛”的出现。 最后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漫入五侯家”更是直接交待了时间——傍晚,地点——皇宫,事件——传送蜡烛。 整个画面在读者心中立马鲜活起来,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个春天,看到街道两旁盛开的柳枝,感受到拂面的暖风。 看到这里,“提灯”的正确答案是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是的,正是“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