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代表什么生肖?
子鼠 五行中,子对应水,而冬又为水,所以子鼠应季。 而且老鼠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在阴盛阳衰的冬季,正是它横行霸道的季节。 民间还有“腊月大雪封地,万兽睡乡,一鼠独醒”之说,可见老鼠的活跃时期在冬天。 老祖宗还认为,子时一到,一昼夜就过去了,这时老鼠最活跃,也就成了子时的象征。 《夜书所见》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实际上代指的就是鼠。 因为古人用“童子”“孩提”代称小孩,而“童子”在古代也有特指,指的是7岁以下的小孩。 所以用“儿童”来称呼12岁年龄阶段的孩子。 而12这个数,在阴阳五行里属“子”。 所以,从现代文学史来看,用“儿童”这个词来形容子时的景致也是非常恰当的。
丑牛 立春为农历正月节,冬至为十二月节。 冬去春来,大寒立春,天气渐暖。这时候“万物随之而出”,牛也“出”而耕作。 《礼记·月令》中记载了周代的农耕作息:“农事既起,历始立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也记载:立春日,“宰鸡买酒,犒劳农民;禁止宰杀繁育牲畜,放弃放牧,以静制动”。 到了现代,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迎春的民俗,不过时间改在了腊月。 在节气上,立春意味着春天的来临,也意味着一年耕种开始。而牛作为重要的劳作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古至今,牛都被看作是勤劳的象征,而勤劳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受推崇。
寅虎 二十四节气中有13个节气属于“月中气”,每个月中都有两个节气属于“月中气”,分别是惊蛰和春分。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惊动蛰伏的动物们。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白天慢慢变长。 古时人们根据动物的不同习性划分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配一个生肖,而正午时分对应的是马。
春分则是农历二月节,这个时候昼长夜短,温度回升较快。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然则阳往而复,阴来而往,日有长短,春有早晚,何也?曰:往者,谓阳气之出;来者,谓阴气之至。” 古人认为,春分这一天,阴阳平衡,所以有“春分到,百草回芽”的说法。 《吕氏春秋·季春纪》中提到,春天草木茂盛,虎始交,因为老虎属于雌雄异形动物,且雄性老虎的尾巴比较长,古人通过观察老虎的特征来判断春季的到来。
卯兔 正月节为立春,立春预示着新的轮回已开始,万物起始。 立春过后,雨水增多,气温升高。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 “雨,水从云下也。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二气聚合,云系浓密,故雨。” 雨水到来,雪花飘零,冰消雪融,万物复苏。 《礼记·月令》中对雨水节气有这样一段描述:“是月(雨水),鸿雁来。鸿,鹄也。雁,序属之行大者也。” 意思是说这个时候大雁开始向北迁移,而北方的野鸭也开始南下寻找栖息之地。 野鸭爱在水中嬉戏,所以人们在河边、湖边常常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关于兔子,还有“阳春三月雪打灯——兔儿没爹”“八月十五云遮月—一年一次满仓粮(兔)”等说法。这些谚语中都出现了月份,说明农历月份也与兔相联系。
辰龙 谷雨节气在农历三月末,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明显增多,田间地头,野菜丛生。 而在西北高原,冰雪融化,春雨绵绵,万物生机盎然。 这时,龙在阴阳五行中属阴,阳气旺盛,所以被称为“青龙”。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日为清明。” 清明时节,空气湿润,清新明朗。古时人们用草木熏香的方式来祛毒辟邪,因此清明节又叫“寒食”。 民间有“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黄牛”的谚语,说的正是立秋。进入立秋,白天温度降低,夜晚温度上升,昼夜温差加大。 古人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自然现象,将秋季分为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立春十二节,其中立冬和小雪分别处在寒露霜降之后,说明这半个月内,天地之间的温差达到顶峰。而蛇喜欢在阴冷的洞中冬眠,因此寒露节气以后,蛇就开始躲起来,不出来活动了。
巳蛇 立春节气过后,天气逐渐转暖,雨水增多,百花开放,万物萌发。 在古人的观念中,雨水、谷雨都是表示气温升高,雨水增加,适合植物生长的节气。 《群芳谱》中说:“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意思是说,谷雨前后,降雨量会增加,对谷物成长很有利。 谷雨之后,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昼夜温差减小。对于蛇类来说,温度是它们最为敏感的参数之一。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它们会出来活动。如果天气持续寒冷,它们也会继续蛰伏。民间有“冷天冻死老鼠,热天烫死人”的说法。
午马 立夏为农历四月节,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中说:“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通“大”,也就是说此时所有生物的身体都会逐渐变大。 古人发现立夏之时,日照时间更长,温度更高,于是马儿们在阳光下狂奔,尽情施展自己的本领。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竞渡歌》描写龙舟比赛的场景,其中一句“鼓声三下红旗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