篲代表什么生肖?
“彗”字在《说文》中的释意为:“帚也,从竹从彗声。”段玉裁注云:“凡言彗者皆指扫帚之彗。”“彗星,谓扫星也。彗,去也。”可见古人是把彗与扫帚联系起来的。《广雅·释器》进一步解释了扫帚的作用:“彗,埽去尘也。”王念孙疏证云:“今人扫地用帚,古之人未必有帚也。有帚则不必用彗。故《楚辞·离骚》曰‘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以木兰为帚,以宿莽为彗。”可见在古代,“彗”、“箒”、“笤”都是指一种用来扫除的棒状工具;而这种工具的原料,除了竹子外,还有草木。所以“彗”又指扫帚上的绒毛。
那么,“彗”字为什么又被借用作表示宇宙中一颗运行速度很快的星辰呢?这恐怕与彗星的特点和人们对于彗星的看法有关。首先,彗星看起来就像是一把扫帚,当它飞过天空的时候,往往在夜空留下一道长长的阴影。正如《礼记·檀弓下》所说:“彗,所以拂去灰尘。”所以,这种运行特点很像扫帚在夜里清扫地面上的尘埃。其次,大多数的彗星都很小,而且亮度很低,需要借助望远镜才能观看。它们往往在夜晚的天空里时隐时现,就像是在黑暗中划过的扫帚尖。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文化中,彗星往往被看作是变化无常的。尽管有些彗星具有规律性的周期性,但是多数的彗星出现都是突然的、没有规律的。这就使得它们像是一种来自幽冥之国的诡异天象,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害怕。比如春秋时期鲁国的卜徒父预测将有彗星出现,结果遭到了鲁国太史伯的驳斥:“周不会夭夭而灭,秦不会炎炎而亡。若水火然无后。夫何故哉?皆无德以授后人也。今商纣之子,虽然不肖,犹有祖宗之德,在上坐食。天下孰敢不敬?天子之命,岂敢犯哉?且夫彗不过修尾,天之道也,而况有德之人乎?”(《左传·昭公三十年》)
《说文解字》中只提到有篲字,而无箒字,也就是说箒字在古文中是没有的,后来随着篲字的简化,才有了箒字的出现,意思是用高粱杆做成像畚箕样的扫除工具。汉字的演变是漫长的文化演进的结果,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行书楷书,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研究汉字一定要追根溯源。
对于形声字的分析,应该有这么一个原则:它的声旁、形旁是它的构字理据,是造字时最原始的根据,而形旁则是它的文化基因,即它是其代表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对汉字进行解读时,应遵循汉字的基因,而不能本末倒置,即不能因为“箒”字的简体字中有“毛”,就说代表的是毛姓,在繁体字中就有“纟”旁,难道代表的就是薛姓?这当然是荒谬的!
另外,从古代的典章礼仪来看,人们也都是用箕来除秽的,《礼记·曲记下》中就有“为吏者,箕帚其俸以周亲者也”的记载(意为做官的人应该用俸禄周济亲族,所谓俸禄从箕帚出,谓用余俸分人)。由此看来,在古人眼里,扫帚是和“秽”字联系起来的,是低下的事物,与具有尊贵之气的“朱”姓是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古代的扫帚并不一定是现在的“高粱杆”,《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写到“九月叔苴,采荼、樗、薪、樗、薪樗,治场圃;十月获稻……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劳还徂东。曰杀羔豚,食饎祀戎。’’’这是写周族每年十二个月的劳动生活,九月时采荼、麻等植物的籽,采来晒干以作柴火用,同时准备打场用的场圃(就是打谷子时所用的场)。诗中提到“苴”,而苴指包谷叶,说明当时人们用的是包谷叶做的扫帚(或说为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