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指哪个生肖?

滑杉雨滑杉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鼠 子(子鼠)—一为十二支之首,与十十相配得“十字”;“字”者,简单、质朴之文字也。大凡文字,都有由繁至简的过程,其根源便是来源于此。而所有文字的首尾,均为笔画简单之形义有关的部首或偏旁。如“文”字,由四个象形字组成即“人”“口”“宀”“广”——四者为文字之根本,且首尾四笔皆为一横画——此为一字之十字。又“字”字,由三部分组成,各为“宀”“女”“子”——亦有三重含义,一是表示一个家庭之中,丈夫与子女是核心;二是古时人们居住以“家”为单位,有“宀”为“家”之意;三是“女子组字,男子定位”,“字”字的结构中,“宀”代表男子,“子”代表女子,两人一起才能组成一个文字。 虎 寅(寅虎)—寅为地支第三位,属虎;古代中国以农历新年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天正好在立春之后,所以春节也叫“阳节”。此时,万物未复苏,草木不发,正是“寒冬”结束、萌芽待盛之时。

“春”字便是以“日”和“交”组成。其中,“日”者,阳光也。阳光之下,一切萌发,故“春”者,植物生长之始也。而在古汉字中,“春”字乃象形字,恰如植物发芽之初,上为枝叶,下为根茎,中间为破土而出的幼苗。惟此二字,有“三立”之象,正是寅木立于初春之时,万象更新之象。虎年出生之人,生性豪迈,敢于拼搏,有上天庇佑之意。

兔 卯(卯兔)—卯为地支第四位,属兔;卯,形如半月,位于正东方,为日出之处。《尔雅》称卯为“昴”。汉代经学家郑玄注曰:“昴,星名,二月昏时,仲冬之月,日出之方。”可见在汉唐时期,“卯”字多写作“昴”,如唐朝柳宗元有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昴)”,李白诗“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昴)”。直到明朝才简化为“卯”。

“卯”字本身即为象形字,如同破土而出的小树,上面枝叶茂盛,下面根基浅显,微风袭来,枝摇叶晃。“卯”的本义就是象征早晨的草木。因与月亮有关,故可引申为“晦朔”,也就是从夜晚到黎明的时间段。“卯”字又有相遇、开端等含义。而“兔”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像双手捧兔之形,金文则变成“兔”字形,小篆则作“兔”。

龙 辰(辰龙)—辰为地支第五位,属龙;辰,辰月,正月,惊蛰时节。《礼记·月令》云:“(孟)辰,候雁北。”汉代郑玄注曰:“辰月,律中太簇。”现代汉语中“正月”依旧保留了这个意思,即每年第一个月份。而在汉魏六朝时期,人们认为正月是“孟春”,第二个月才是正月。到了宋朝,才有了“正月”的概念。可见“辰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三月”。

“辰”字,在汉魏之前是指房屋左侧的边缘部分——“房”字,左边为“辰”字;在汉代以后,“辰”才单独成为房屋的左侧。“辰”字还有另外的意思,即是日、月的轨道,也就是银河。由此引申出的意思是旋转、回旋。古人把日月运行一周天称为“辰”,也叫做“辰周”。“辰”还指天地之间,即今之宇宙。 蛇 巳(巳蛇)—巳为地支第六位,属蛇;《尔雅·释天》云:“(季夏)月半,谓之‘孟秋’;十月谓之一‘小春’。”唐代学者张守节注释说:“八月既望,谓之孟秋;九月夜分,谓之中秋。”可见春秋时期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汉代以前还只是农历八月上旬的一天或者几天。直到唐朝初年,才有固定的八月十五。

“巳”字在汉隶魏碑中常写作“示”,小篆当中则是“己”。“已”作为后起字,在六书中属于“转注”。也就是说“已”的字形来自于“巳”,并且意义也是“巳”的意义。东汉学者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说:“巳,虚也。阴阳气虚,故万物生而盛,此与月令所谓‘子春分,阴阳半,万物生’同。”说明“巳”指的是阴阳气虚而生万物。至于“示”,则是祭祀之义。

马 午(午马)—午为地支第七位,属马;古汉语中“午”字通“祀”,意为祭祀。因此有成语“五侯糕”,指用五种原料做成的糕点,用来祭祖。也有“五侯酒”一说,即用五种水果制成的酒酿,同样用于祭品。可见午的意思就是指代祭祀活动。另一个重要的含有“午”的词语,那就是“午时”,也就是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这个时间范围。这个时段为“阳极”,万物受阳光照耀,生气勃勃。“午”有“阳极”之意,同时“午”又是地支第七位,数七为“阳极”。因此有了“午时”的概念。

羊 未(未羊)—未为地支第八位,属羊;未,味也。《礼记·檀弓下》曰:“幼名未冠,故名焉。”郑玄注曰:“未,味也。少年之时,尚未有功名,故言未冠。”后来逐渐发展成成年之前的称谓。“未”又有“昧”的意思。《易·乾》:“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美哉!”其中的“黄中通理”意思就是中庸之道。而“中庸”二字,在古代汉语中读音相似,于是乎“黄中”就成了“中庸”的别名。

狗 戌(戌狗)—戌为地支第十位,属狗;古代的戍边军队往往需要屯兵戌守,因此“戍”字又常常用来表示驻守、保卫、防守之意。而且这种用法从古汉语中一直延续至今。比如“戍守”、“戍边”、“卫戍”等等。 “狗”字在汉朝的时候,还写成“犬”;唐楷出现后,“犬”字头多改为“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