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比喻指什么生肖?
首先排除蛇,因为狙击步枪的射程远远大于蛇。所以应该是鼠、兔、虎。 解释: 子弹是射出的,所以第一个想到的是“箭”。但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射击时的瞄准,所以选“狙”更合适。 在古代没有现代的狙击步枪,军队主要远程武器是弩,而弩属于步兵器械,轻步兵携带更为方便的弓是主要远程武器(重步兵配备的是剑)。
在《墨子·备城门》中记述了当时各种攻城器械和防御工事的形制,其中就有云梯、撞车,还有用木料或石块制作的礌石。这些进攻性或者防守性的工具,都需要射手进行瞄准,这就引申出了“狙击”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狙击”是由“捕”“击”组成的。“捕”在这里表示对象,“击”字表示动作。所以组成“狙击”的字面意思是“捕捉”对象并“打击”它(们)。由此引申出瞄准、企图暗杀等含义。 而现代枪械的出现改变了战场格局,尤其是狙击步枪,将“狙击”的概念重新定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在的狙击步枪其实并不追求一枪致命,而是通过连续射击造成敌军人少势孤,威慑其他对手,从而取得心理上的优势。现代军事文献中的“狙击”概念已经包含了心理因素。
《说文解字》中对‘狙’有如下解释:“猿属,生登木、死堕水中,所以象之。从豸、句声。”许慎认为狙是一种善于爬树的猿类,即使死了,身体也要靠着惯性冲到水里去。‘豸’是形旁,有豸的字多与虫子、蛇、豹子或老虎有关;‘句’是声旁,古代读音跟“勾”接近。因此,“狙”的本义指的就是“猕猴”一类的灵长类动物。“猴”本来也是“狙”的异体字,后来才分化出“狙”字。
猴子的视力很好,而且机智聪明,善于学习模仿人的各种动作。不过,它们行动乖张急躁,滑黠不驯。所以,由本义引申开来,狙就引申出了“机敏狡猾”“暗中袭击”等意义。如“窥窬(yú)狙诈”。其中,“窬”是古“逾”的借字,表“爬墙”,“窥窬”连用,形容暗中察看、伺机干坏事。如:“狙伺”,指窥探时机,伺机而动。例如《荀子·不苟》:“其于利也,不害人,不违义,不胜其心,不若让之;其于害也,不避难,不离死,不胜其心,不若受之,其于战也,不违约,不反时,内不欺于心,外不欺于志,君以战,不以求霸,士以战,不以求官。”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利益,不害人,不违礼义,然而内心很想要,不如把利益让给别人算了;君子对于祸害,不怕危险,不怕丧命,然而内心很害怕,不如把祸害自己承担算了;君子在打仗的时候,不背理,不违时,对内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对外不破坏自己的志向,为君主打仗,不是为了争权夺位,为士大夫打仗,不是为了谋取高官。再如《魏书·源怀传》:“诸有奸宄、阴狡、狙诈之行,不轨之貌,自相告言,所在以闻,其有疑惧相诬告者,亦具列以闻。”意思是说,要是有奸猾狡诈的行为或是可疑的长相,要自己主动去讲,至于有些人心存恐惧,利用诬告来保全自己,也要据实上报。
战国时期,纵横说客们善于雄辩,常用一些形象的说理方式游说各国国君。他们常用“狙术”来指称权谋术数。例如《吕氏春秋·疑似》:“养枭樊之,犹信曰‘我之爱也’,不知枭秉以为利也,举事以为人,而情反以己为,厉巧贤以为人,反以贼己,自智难穷,自见难尽,古今一也。夫以巧拙邪贤任物,反以亡身失后,桀、纣是也。齐桓公、晋文公,知其然,因用以反也,晋文公反周礼而反以得礼,齐桓公攘夷狄而反以自夷。巧反不如身反,身反不如国反,国反不如主反,主反不如道反。”意思是说,有个养猫头鹰的人,用笼子圈着,还自信地认为“我是很爱护它呀”,却不知猫头鹰正怀揣着害他的念头。人们做事情但凡是为了别人的,其实暗地里是为自己,人们在逞能和贤德方面做了许多为别人的事情,其实最后害的是自己。人们越是觉得自己聪明事情就越难办好,越是想要看到事情的真相就越难了解事实。从古到今都是这个样子。要是以巧妙和拙劣、邪恶和贤能等来待人处事,最后只会让自己亡身败名,桀、纣就是这样。但是有齐桓公、晋文公,知道事情的真相却逆着去做。晋文公背离周王室的礼法,而最后靠礼法取得了成功。齐桓公本来是讨伐那些蛮族,最后却落了个蛮族的下场。巧妙地改变自己的追求,不如全面改变自己,全面改变自己,不如全面改变国家,全面改变国家,还不如全面改变自己的君主,全面改变自己的君主,还不如回归正道。
如果能对“狙”做一个正面解读,可以引申为“机警”“敏捷”。《三国志·邓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