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代表什么生肖?
“岁”字在文言文里是“祭祀用牲”的意思,也就是用来祭祀的年节动物。从周代开始就有固定年节的制度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新年放假七天,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在这期间,不管官民都要休假,而且不准杀生、不准赌博、不准酗酒……违者都有惩处。这“七天的假期”也被称为“祀期”“嘉平之节”“端阳之节”“重阳之节”等,而第一个节日也就是“元旦”,也是后世“过年”的原始模式。
到了汉代,这个“元旦”仍然是农历十二月朔日,即每年腊月第一天的子时(新月的第一个辰时)。不过汉文帝已经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并将此规定纳入法律之中。然而,汉文帝的这个命令却没有改变民间过“元旦”的习惯。
有趣的是,汉魏六朝虽以正月为正月,却仍然把冬至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并以此制定历法。隋唐时期,人们是以冬至和立春两个节气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所以隋炀帝的《元日开始》诗中才有“始迎正阳,终迎大寒”的说法。而唐肃宗于至德元年(公元756年)颁布的赦文中也提到“自今以后,大历元年正月十五日为春节”,可见唐代是以立春日作为新年第一天。
宋代之后,以立春、冬至和大寒三个节气作为新年时间段的现象消失了,正月一号成为春节的概念深入人心。虽然南宋临安有“正月朔旦,谓之正朝,亦名元夕。”的说法,但这时元夕已然成为元宵节。
明代更将元旦与元宵区分开来,明太祖定元旦为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又因为“正月”与“正月一日”谐音,故“正月初一”也就成了“元旦”的正名。 那“岁”字又为什么代表猪呢?这与古代一种名为“腊祭”的岁时祭祀有关。
周代已有腊祭,《礼记·月令》里有十二月腊祭的记载;汉代以前,人们在腊月最后一天举行腊祭,东汉应劭注《礼记·月令》里说,“冬至后三戌日为腊祭百神之日”;南北朝的文献里出现了“腊末”的说法,显然是将腊月最后一天的子夜称为“腊末”;到了明代,有了“岁暮”的说法。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写道:“十二月尽,土俗称‘岁暮’。凡单数曰‘夜’,双数曰‘暮’。”可见“岁暮”就是农历十二月末的意思。又因为这时候家家户户准备杀猪宰羊,制作祭祀用品,故又有“岁穷刀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