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鸡有生肖?
因为鸡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狗,猪同属“十二生肖”之一。 据说早在周朝(公元前1057年—前256年)就有记载了。 《礼记·月令》中这样描述二月:“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祭诸侯,祀五祀,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赦罪宥过。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诸侯乃斋戒受胙于天子。”
“元日”就是农历一月一日,又称元旦、元初。“五祀”指的是祀门、户、井、灶、祠。这八项内容合称为“腊祭八方”。 “十二月”则称“腊月”。“腊月”的“腊”字即来源于此。
据传,在周代每年从一月开始,每个月都有祭祀,每月的最后一天作为一个月的“晦”举行大祭祀,全年最后一天的“腊月晦”是最隆重的一天。 大祭祀的参加者是王室贵戚和众神参加。在祭祀过程中,要敲击磬(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奏乐,还要唱《嘉平舞》。歌词大意是赞美皇天和天地万物都得到福佑而欣欣向荣。 到了汉代,腊月初八开始制“寒粥”。宋代文人周密撰写的《武林旧事》里,详细描绘了南宋宫廷在腊月初八的制粥过程:“八日,则试茶,看浴佛会。先期数日,命小宫嫔,用珍肴异果煎炼茶汁,入糖稀,做成茶粥。初二日,用细葛草编成‘梵字’,上贴金纸,剪彩为人,或作僧形,用麻绳穿成‘陀罗尼’(佛经)之形。另用铜铁制成香炉,烧香料(用檀香、降真香等),焚烧“陀罗尼”,香烟缭绕。然后,由内侍将茶粥送到各殿中供奉。”
至于“腊八粥”,则盛行于明代。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每逢腊八,当地人民都要吃“腊八粥”,并且祭祖。后来这种风俗传到京城,又传入各地。 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面、小米、绿豆、花生、榛子、松仁熬制成粥。先晨煮好,供全家食用……是日,市肆皆结灯标,绘日月星辰状,谓之‘永明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