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铄金什么生肖?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比喻众人的言语能够煮烂铁块、熔化黄金(形容舆论力量大)。 出自《战国策·秦策二》:“臣闻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坐不垂鞍。今王有巨阳之势,而轻绝众人之行,窃为大王不取也。夫谗谀之人,不可不慎也……故曰‘覆巢无完卵’。” 原指坏人用言辞毁坏别人。现在多用于比喻舆论的力量很大,人言可畏。
成语“众口铄金”的典故源自于一个历史小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国王秦昭襄王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除掉义渠国,因为义渠国有实力和自己抗衡。但秦国的军队刚打完仗,急需休息;又赶上全国闹饥荒,老百姓都没力气打仗。于是秦昭襄王想出一个计谋——诈降。他派使者给义渠国国君送去一封信,信中说:“秦国所缺少的不是粮食而是良将,如果义渠国愿意以人质和秦军并肩作战,共灭赵国,秦国拿到赵国土地后,就和义渠国平分天下。” 义渠国君看了信很高兴,没想到秦国这么“仗义”,立即派大臣到秦国接受盟约。
可是,正当义渠国的大臣准备前往秦国签约时,秦昭襄王的另一个谋士李斯却劝说道:“不能相信他们的话!之前秦昭襄王派人去义渠国招抚,得到的答复是不愿做秦国的属国,如今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而且秦国刚刚打败赵国,兵力疲惫;国内又闹饥荒,百姓都饿得皮包骨头。这种情形下如何能再发动战争?我觉得这封信一定是奸臣们伪造的。”
李斯的见解让义渠国的大臣很生气,认为李斯的结论毫无根据,是在故意猜疑义渠国。于是,李斯在秦昭襄王面前一番辩解之后,请昭襄王下令惩罚这个擅自在外交上挑衅的蠢货。昭襄王觉得有理,就派人在路上暗杀了那个使者。 可是,令秦昭襄王和李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阻止义渠国进攻的脚步,反而更加激怒了对方。原来,义渠国君听说秦昭襄王不愿履行之前的诺言时,便亲自率领军队攻打秦国,想要替自己的国大夫报仇。 最后,虽然秦昭襄王利用间谍计谋打退了义渠国的入侵,并乘胜追击,消灭了对方的有生力量。但义渠国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就这样,这个东抵太行山,北达黄河,西邻陇西郡,南接巴蜀地区的国家,在战国时期一直存在。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