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入伏多少天?
入伏指的是进入三伏的意思。每年夏至以后,天气越来越热。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温度越来越高,气温超过35℃,让人感觉非常炎热的时候,说明已经进入到三伏天了。
而一入伏,就意味着今年的暑热天气开始了。对于北方人而言,一入伏就意味着干旱少雨、高温少云的天气即将全面袭来;而对于南方地区来说,一入伏也就意味着一年之中降雨量最丰沛的时期即将到来。 虽然每年入伏的时间都有差异,但是规律性很强。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到冬至的日照时间都是逐渐缩短的,到了冬至日达到全年最短。因此随着冬至的到来,我们也就进入了数九寒天,开始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在冬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黑夜一天比一天短。按照天文现象的变化,气温也会逐步上升,进入所谓的“数九寒天”。 “数九”是从冬至节气开始算起的,每九天为一个周期。据记载,在东汉王粲所著的《五经通义》中就有记载:“冬至后,白昼一日比一日长,夜晚则相反。冬至为阴极之至,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逐日增长,夜晚逐日缩短。所以叫做‘数九’。”
按照这一说法来计算,从冬至开始,每天白天增加一个小时,如此以往,直到第九十天,也就是谷雨前三天,白昼将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黑夜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这时气温也逐渐升高,寒冬结束,万物生机盎然。 但是这种计算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影响气候因素除了太阳作用以外,还有地球磁场、大气环流等,并非单单由太阳一个因素决定的。因此严格来说,“数九”并不是从冬至开始的,应该在冬至及以后的第一个晴天开始计算。
不过民间习惯上都是从冬至开始计“数九”,并且会制作“九九消寒图”来记录这90天的气候变化。当然,这些风俗和谚语只是反映了中国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由于地域差异,各地的气候具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南北方的差异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