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什么日子好?
公元 2017 年,公历平年,全年 365 天。农历丁酉鸡年(鸡),无闰月,共 364 天。
1 月 1 日元旦,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中国古代称为“元旦”或“正旦”、“朔旦”等。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孟春为岁首,元月一日为正月初一。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农历)计年。
2 月 8 日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开始之意;春,意味着万物生长,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唐代诗人张九龄《立春日》:"幽品独尝新,园蔬愈珍膳。清冬看见白萍,春水忽沾涟。"
3 月 5 日惊蛰,二十四节气之第三。《逸周书.周月》:"仲春见雷发。"汉代王充《论衡·四时》:"仲春之月……蛰虫始发。"意指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泥土之中的昆虫。
3 月 17 日春分,阴阳平衡之日,昼夜平分。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故春分者,阴阳持平也。" 南宋学者蔡襄在《道山亭诗》中描绘了这一时节的风景:"北晴南雨半阴晴,草木萌芽杂盛衰。"
4 月 5 日清明,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转暖,雨水增多,万物欣欣向荣。唐代杜牧有诗《清明》流传千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月 21 日谷雨,雨水增多。《群芳谱》:"谷雨,谷得气而生也。"明人徐渭《题墨牡丹图》: " 谷雨乍晴山染翠,海棠吐艳鱼吹沫。" 5 月 5 日立夏,夏季正式开始,气温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南宋诗人陆游写诗描写这一季节的景象:"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田畴鱼漫衍,日落山头鸟雀还。"
6 月 5 日芒种,播种移苗。古人认为"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小麦等有芒作物收晒储存,水稻等栽秧育苗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行说,午属火,四季之中,季夏属土,火生土,故谓芒种。"
6 月 22 日夏至,昼最长的一天,阳极之气达到顶峰。《黄帝内经》有言:"夏至阳气已达巅峰,阴气始至,虽盛渐减。"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周礼》有云:"夏至之日,祭其灶。"
7 月 7 日小暑,气温逐渐上升,气候炎热起来。古时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用新米炖汤品尝,表达庆丰收之喜悦。
7 月 22 日大暑,夏季最高温时节到来。古谚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元代伊世珍在《兰室秘藏》中说:"大暑,热极而风火相侵。" 8 月 7 日立秋,秋季的开始,气候由热转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 8 月 23 日处暑,"处"意为"终止","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宋代诗人刘翰所作《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9 月 7 日白露,气温逐渐走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遇冷凝结成水珠,附着在花草树木之上,晨雾弥漫,宛如霜雪。元稹有诗《白露》描述这一场景:"露似珍珠月似弓,银屏无限暗香浮。" 10 月 8 日寒露,露水更寒凉,空气潮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言:"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描写了寒露的景色。
10 月 23 日霜降,天冷落叶,开始有霜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日:"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北宋诗人苏轼有感而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1 月 7 日立冬,冬季来临,万物收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冬,十月节……立冬之日,水生风,秀积气,齐物象,先阴阳,令月在候,日在辰,其在数,七千三百。"
11 月 22 日小雪,气温降到0℃以下,开始降雪,但量不多,所以叫作小雪。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有一首冬日小诗:"一片飞来一片寒,中小小雪不寻常。晓来庭院深深处,多少梅花带雪开。" 12 月 7 日大雪,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0℃以下,开始下雪,雪量更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冬至前后,天地正气始于冰雪,故大寒至,隆冬时至。"
12 月 21 日冬至,太阳直射点到达最低,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后汉书》中有言:"冬至阳气渐动,周而复始。"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1 月 6 日小寒,气温骤降,冷到极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小寒。"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早发竹下》中写道:"行程千里远,冬暑早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