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校长读哪些书?
作为一高校校长,我今年主要读了五类书,每类都有五本左右。一是专业学科类的,二是哲学类的,三是历史类(包括教育史和近代中国)的,四是工具类的(包括翻译家和写作大师的作品),五是传记类。 每读完一类我就写一份短一点的阅读笔记。
第一类是专业学科类的。我重点学习了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学和技术的相关文献,了解它们的定义、特征、应用领域等基本知识,为今后学校相关专业的规划发展提供依据。也读了关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书籍,希望从理论上理解什么是好的高等教育,什么是好的人才培养。还读了关于管理、领导力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书籍,目的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开展今后工作。
第二类是哲学类的。我重点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社会现象有一些理性思考。除了哲学,我还学习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希望对自己和身边人多一些心理引导。
第三类是历史类。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交汇期,因此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尤为重要。我学习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版),同时也看了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思潮》(学界版),希望能对两个百年目标有个清晰的脉络梳理。还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和梁启超先生《读书指南》,前者主要是为了学习钱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后者的快速阅读方法。
第四类是工具类的。我重点学习了胡泳教授和他的学生赵嘉勇博士联合撰写的《数字化生存》,希望掌握新媒体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本质和内涵。还读了《华工校史》《大学之路——我们向世界名校学习什么》以及《哈佛校园漫步——哈佛大学学生的成功秘诀》,希望从历史和精神层面认识一所知名高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同时,我还读了《写作这回事—成名作家谈创作》,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
第五类是传记类。我读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的《晚熟的人》,了解作家的成长环境和其本人的性格气质对于创作的影响;还读了清华大学前校长潘建伟院士的《平凡的世界,精彩的人生》,领略这位量子物理专家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我还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和李玫瑾教授的《童年之殇》,希望能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拯救失足少年的方法。 以上仅仅是我的个人阅读清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