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历史沿革怎么写?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文明是由古到今天一脉相承。回顾历史,我国幼儿园教育也是经过一步步的发展、改良与完善。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现在,必需要回顾它的过去。那么,如何写幼儿园历史沿革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
在中国,幼儿园的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远古-1840年)
幼儿教育作为人类一种自觉的活动从产生到近代,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专业教师和专门的教育场所,如中国汉代出现的“幼教”“早教”,欧洲古代民间涌现出的许多“私塾”与学校教育并行的“孤儿院”“育婴堂”等,都属于我们这个时期的萌芽。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把16世纪以前的教育称为古典教育,其主要特点为:重教授,轻自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与此相反,现代教育则重自学,重实践,重能力的培养。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自然教学方法”,罗克夫人为聋哑人创办的“诺尔莫学校”等都是具有近代民主与科学色彩的幼儿教育设施。近代中国社会,有威 尔逊创办的“育才学校”,有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创办的“私塾”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虽然也有对儿童进行“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教养,但更多的则是“蒙以养正”的教养,即所谓“蒙物而化,学之道也” (《六艺论》),培养儿童自我学习能力与道德品质。这种教育与西方“古典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较少注重知识技能,较多注重“修养”与“素质”;也不同于西方近现代的幼儿教育,它没有专门的幼儿园,甚至在学制上也不是终身教育。
第二阶段:雏形时期(1840-1900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教育上兴办了外国语、近代科学知识等内容的教育。近代教育在国外逐渐传播,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启蒙教育著作,如著名教育家张元济先生于1903年创办的“儿童图书馆”,开始了我国对儿童全面的、系统的早期教育试验。与此同时,幼儿教育也开始从家庭教育中分离出来,产生了真正的幼儿园。1902年,陈荫伦在北京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幼儿园——“仁儿所”,该园“以道德教育为本,而知识技能培训为之绪也”。我国现代幼儿园教育雏形出现了。
第三阶段:幼稚园时期
(1901-1949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正式确立了幼儿园为“学堂之附属设施”的地位,幼儿园教育开始纳入我国教育体系之中。1912年,幼幼社将北京公图书馆之儿童部扩充为幼稚园,作为研究幼稚教育机关。1922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幼儿园教学法》。1924年,在北洋军阀王克敏统治的北京,公立幼儿园仅存15所。1929年中国教育部颁布《幼稚园规程》后,开始培养幼稚教师,幼稚园数亦逐渐增加,但因次年发生“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对日和议妥协,幼童生活费猛增,许多幼稚园 因成本加大而解散。
在这历史时期中,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在1923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普惠性幼儿园“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幼儿园”。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我国的“幼儿园基本原则”,即:注意育儿过程的个别化;在训练中注意年龄的特点;设计教育方案应适合国情、地方特色与儿童家庭状况;幼儿有困难的方面就应该纠正和辅导。并提出了“科学幼儿园”的概念,即:课程以科学为基础;教学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注意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获得知识。他还积极进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撰有《幼稚教育新论》《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专著。
第四阶段:新中国的幼儿教育时期
(1949-至今)
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决定于1950年1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提出,人民政府须立即着手执行下列政策:各地设立和健全中等以上学校的委员会,以保证迅速举办普及教育的需要;各类学校,包括高等、中等、初等学校和幼儿教育、函授学校以及各种政治学校,均应予以及时整顿,以明确定位,提高质量;在一切中小学施行自治和自主,对于儿童实施新生活运动,做到生活作息有定时,勤自治、勤劳动,养成做事有持久力,讲礼貌、清洁、友爱、勤奋;并迅速举办大量幼儿教育学校,以适应今后中小学入学的需要。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暂行工作条例》,对幼儿园的任务、教育方针、幼儿园的组织,以及幼儿园教师的资格、待遇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50年代,幼儿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幼儿园工作要以政治为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党的教育纪律,向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政治、文化基本原理的教育,同时,还要进行艰苦奋斗的劳动观点和生活习惯的教育”(1951)。同时“对学龄前幼儿不必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但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娱乐、游戏活动”(1953)“在幼稚园中可适当地进行劳动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但各种教育和活动都要从幼儿的立场出发,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1956)。1958年幼儿教育片面地与小学联系,“学龄前期教育是训练小学生的重要阶段”(1958)。1960年“为了迅速培养一代有严重贫下中农革命精神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新人,幼稚园应当对幼儿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阶级教育。…应当请一些革命老前辈和优秀农村代表来园,开展传统教育”(1960)。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育被否认。幼儿园成为工厂的“幼工车间”、部队的“孩子连”。1970年10月,中央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抓紧儿童时期教育,大力发展革命委员会办幼儿园的指示》,极大地促进了革命委员会办幼儿园的迅速发展(占全国幼儿园90%以上)。这些幼儿园不顾幼儿心理发育特点,急于让他们“学军、学农、学工”,“接受斗争教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培养革命后代”。教育内容小学化,教育形式搞集中营式管理,生活待遇极低。
1977年以来,幼儿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城乡幼儿园数分别比1977年增加2.4倍和3.6倍,在园儿童分别增加1.8倍和2.1倍。但是,由于急功近利,不少幼儿园又纷纷尝试“小学化”,为将来“减负”留下隐形危机。
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虽然各国实行的幼儿教育体制不同,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具体政策、采用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各国政府都认定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均给予幼儿教育高度的重视。世界各国对幼儿教育的基本共识主要有二:一是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先导;二是幼儿教育应以全面教育为基础,着重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历史沿革的内容就为大家写到,相信能够通过本文的读者也对幼儿园又有了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