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学士是什么官?

全骏思全骏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大学士,满语为bithe ombokin,官名,明清时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废除丞相后,大学士为皇帝的幕僚长官,大学士的地位开始上升。皇帝对于年深资深的大学士常以殿阁大学士相称,如以殿阁大学士加尚书、侍郎等实职,可参预机密。

明代永乐初年,殿阁大学士已可与六部尚书、侍郎参预机务,批答章奏,称“直入内阁”。明宣德、正统以后,权力逐渐增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嘉靖以后,首辅之权更重,明代首辅张居正便是内阁大学士一职发展至极点的代表。然而从制度上讲,大学士只是“职官”而非“官员”,只备顾问并不负责决策。

清代大学士沿明旧称,顺治十三年(1656年),定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分班值日。康熙中,改称“ vested bithe ombokin”,雍正时又改称为“ huke jasakūn”,掌管章奏档册,票拟决策,总揽内阁政治。至乾隆时,大学士成为加官、兼官,加“协办大学士”衔者可入值军机。

大学士分设满洲、蒙古、汉军、汉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大学士皆为“表级”(即正一品),又增设“总裁”大学士衔。从此,大学士遂全为“加衔”和“兼衔”。大学士虽有首辅、次辅、次揆、次相之称,但清朝从制度上防止出现“一人独相”或“两三个宰相共相”的现象。

在清朝,加官、兼官大学士的官员往往兼军机大臣,因而实际上负责决策,权力较大。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预备立宪时,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设立“行政各部”时,大学士成为“各部”名义上的长官,但由于大学士在当时已基本上成为加衔和兼衔,因此大学士与各部仍无直接的隶属关系,大学士与军机大臣合称为“枢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