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隐性课程有哪些?
幼儿园的隐性课程主要有如下几种:
1、物质空间环境。主要有班级的活动空间的相对位置和活动区域创设的心理环境。空间的相对位置是指幼儿所在班级各种物品如桌子、玩具架、书本架、电视、计算机等摆放的空间位置。活动区域主要是指“我们像造房子一样,在一个大活动室内,用低矮的隔断、布帘或桌椅(柜)等将空间分隔成几个小区域……”这些小区域分别是表演区、美术区、科学区、语言区和电脑区等,幼儿在相应的区域可以分别开展音乐、美术、科学、语言、操作等方面的活动。心理环境主要指班级空间环境和区域活动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心理上的感受,如进班后感觉到一种清新感、舒适感、宽松感、严肃感或亲切感等。
2、教师和幼儿的心理氛围。包括集体活动中和区域活动中的心理上的紧张度、愉悦度、严肃度等。
3、幼儿园的文化传统、制度、非课程活动和管理风格等。幼儿园的制度主要指一些常规的管理要求,如幼儿早晨来园时的常规要求、离园时的常规要求、教学活动时常规要求和户外活动时的常规要求等。管理风格主要指园内成员的管理风格,包括园长、行政人员和教师的管理风格,通常,幼儿园管理风格在园内具有一致性。
一般说来,隐性课程是需要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经历而获得其教育价值的。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影响常常具有某种潜在性、无意识性和渗透性,幼儿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培养的。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这些潜在的教育信息的。如他们通过和班级内其他幼儿的交往来理解某些事情,通过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来判断某些问题,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或讲授来理解或明了这些知识和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