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二生肖里没有猫?
“十二属相”中的“属”“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是属性,相是指的相貌。 我国古代先民根据自然现象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十二个节气,用十二个字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天对应一个“地支”,以它们来记时逐日变动。
同时他们发现,在一年中某些日子有些特殊,如冬至、立春等,这些节气的第一天(或第一天夜)正好又是农历月首或者阳历月初,于是把这些具有特征的日子称之为“初一”、“十五”等等。 再后来,人们又在一年中发现一个月的特殊性。每个月都有“朔”(月初)和“望”(月圆之夜),在阴历里,每月初一是月球与地球最近的一刹那,也是月亮最圆的时候,称为“朔”;农历十五前后,太阳和月亮在地球两边几乎同时升起,称“望”。
这样,每个季节都出现了特殊的十天,即上旬(初三、四)、中旬(初七、八)、下旬(二十、二一)。每年循环往复,形成“四季八节”。 这“八节”是:立春、春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年初一。
为了便于记忆和时间推算,古人把它们分别命名为“三春”(孟春、仲春、季春)、“三夏”(孟夏、仲夏、季夏)、“三秋”(孟秋、仲秋、季秋)及“三冬”(孟冬、仲冬、季冬)。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没有“三秋”呢?因为九月大,十月小,而正月最大。所以,古人用“九”和“十”这两个数目字来代替,“九”代表秋季,“十”代表春季。
由于“十一”和“十二”不够简洁,所以没有进入“十二生肖”之列。 而“十三”又太大了,所以就用“鼠”代指“十三”(子鼠)。至于为什么不选“牛”而选“鼠”作代表,其中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老鼠和人关系不错,一起生活在一起。人负责耕田种地,饲养家畜,加工粮食;老鼠则负责看家和偷吃肉食。虽然老鼠偶尔也会帮人,但总的来说是耗子害人的故事更多。人们看到了老鼠就会打它,用它象征祸害。
而牛则不同,尽管也有耕田的功劳,但却从来不偷吃。因而,人们对它很友好,用“牛”象征劳动和奉献。 “鼠”和“牛”在古代不是同一个生肖。《唐书·五行志》云:“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戌狗……”这就是说,“子时”不是“鼠时”,而是“丑时”(凌晨一点至三点);“丑时”也不是“牛时”,而是“子 时”(午夜十一时至十三时)。同样,“寅时”也不是“虎时”,而是“卯时”(黎明五时至七时)。 总之,古人把一天分为六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动物,共十二个动物。除了这十二个时辰,其他时间都不是生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