戉年哪个生肖?
古代“岁”字写作“戉”,表示木杵,以象征年轮(见上图);新莽铜币上铸有“歳星行次”字样,其中的“歳”也作“戉”。
现在常用的“岁”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上面是“日”,下面是“夕”。一天中有“暮”有“朝”,古人造字时,“日出而作”,所以“日月”连一起代表一天中的“早”“晚”,上面的“日”代表天明,下面的“月”代表黄昏、夜晚。
后来人们把“日落”和“日出”颠倒过来,形成现在的字体。古文字中也有反写的“日”和正写的“月”相连的,说明古人用倒写的“日”和正写的“月“组合来表示今天的“昼夜”长度。 《尔雅》云:“朔,晦,莫,晨,昏,乙,六日。”郭璞注:“皆谓昼之长短也。”可见,古人是以“晦”、“朔”指称每个月的最末一天,以“朏”代指每月的第三天,用“既”指明天,“未”指今天,“旦”“昃”“昏”“暮”等指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朝”则指第二天。
《春秋》庄公二十三年记载:“初吉,辛卯”;桓公六年记载:“冬十月丁巳朔”。这里的“初一”和“初一的月亮”都指农历月的第一个早晨。《春秋》成公十一年记载:“九月甲午晦”,“十二月乙亥朔”。
说明当时是有“月末”和“月初”的概念,把一个朔望月分成“上弦月”、“望月”和“下弦月”。 “太岁”是古时用于纪年的生肖,其顺序正是根据古代干支纪年中每一个地支所对应的年份。如子年为“太岁在子”,丑年为“太岁在丑”等等。由于古人认为每岁有一岁神主宰,所以这种神被称为“值年太岁”或“值岁太岁”,简称为“太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