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竹指什么生肖?
“炮竹”,又称爆竹、鞭炮等,是我国传统习俗中特有的节日饰品。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日子,人们都会在节日里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祝。那么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春节习俗到底从何而来呢?又与传统文化中的生肖又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正月初一其实是指农历新年,而并非今天所说的阳历1月1日。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在腊月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而初一早上要将预先祭献的祖先食品焚化,称为“祠灶”;唐代以后,把祀灶改成祀神,时间也改为腊月二十三,并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爆竹”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独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会爬上岸来吞噬百姓。为了驱赶“年”,百姓每年年末都要在门上悬挂红辣椒和竹子,并在锅里熬煮大蒜和酱油,以刺鼻的气味驱赶“年”,这些物件也被称为“过年”。后来人们发现,只要除夕夜点燃红辣椒和竹子,“年”就会远离,于是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夜点亮火把、燃放爆竹,驱赶走“年”,取其“燃竹发爆,除旧迎新”之意。
至于“炮竹”的名字,则是因为其中有一项重要配料——火药,它是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焰火”演变而来的。南宋诗人王炎午在《爆竹行》中记载,当时南方制作爆竹的方法是将硝石、硫黄放在竹筒内燃烧发出声响,故有“炮竹”之称。到了明代,北京等地出现专门售卖烟花炮竹的店铺,而制造方式也已普及到民间,清人张朝晖所著《桐阴清话》中就有关于北京地区制炮竹的详细记载:“纸筒子,以白绵纸卷成大管,长八九寸,粗如筷子,截作两段,中间留节,外糊松墨,放干,入烟火药,填满,用麻扎紧,入锅煮约二三刻钟,捞起晾干,劈开就成了。”这时的爆竹已经和今天的形状差不多,只是味道可能有所不同。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烟花爆竹已不仅限于春节时燃放,各种花样百出的礼花弹、烟火爆竹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庆贺礼品。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如今国家允许合法的生产和销售烟花爆竹,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燃放烟花爆竹。我国大部分省市都颁布了有关烟花爆竹的管理条例,对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乃至燃放都有明确的规定,违反相关规定不仅要受到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要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