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不是生肖的原因?
十二生肖中确实没有猫,但是有“猫”。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和亥猪合称“十二相”。 “相”是“相貌”“长相”的意思。
以动物的形象而言,这些动物都“长得像”——有的“像”得甚至有点离谱了——比如老鼠,它长得像兔子(因为老鼠姓“李”,所以它还有个外号叫“李老鼠”);而兔子呢,它长得像鼠。
“猫”的情况就不同了。我们通常把眼睛又黑又亮,身材苗条,四肢修长,动作轻盈敏捷的狸猫称为“猫”,这种猫和真正的“外国猫”相比,简直就像个粗犷版的“细腰猿”。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猫”虽然也是由野生猫咪慢慢驯化而来,但它们的原始祖先其实是“山猫”(包括豹猫)。它们和“家猫”一样同属“食肉目”,但不同科,身体形态和生活方式也有诸多不同(具体可参看《猫史》)。
“猫”其实是一个俗称,一个泛指所有“毛茸茸的小兽”的俗称。在十二相中,只有鼠和兔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动物”,其他都是“大块头”。所以,将身形纤弱的“猫”放入其中是很不合适的。
属相,是我国古代民俗观念的特殊产物,和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相联系。纪年的干支序列,共六十位,俗称为“六十花甲子”,用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以作为纪年的符号。这十二种动物就是人们常说的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属相。因为用支来纪年,纪月、纪时等,所以也把十二生肖称属支,即属某支者即肖某物。
对于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兽类,这还与古代先民的狩猎生活有关。他们在生产和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对各种动物的形体、习性等逐渐熟悉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狩猎是古代先民的一项重要生产劳动,同时在战争、生存等方面都要与禽兽斗争,他们把经过长期对比得出的某些动物比人有力、凶猛和具有灵性,并对自己、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畜类既有敌害关系又有依存关系的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作为自己的属相,希望以此使自己在精神上获得慰藉,鼓舞斗志,战胜敌害,获取生存。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有些地区是罕见猫的。如处在北温带的北方地区,在古代也是猫少见的地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根据有十二种动物与自己的生产和生存有关,就把这十二种熟悉的动物作为纪年的符号。而猫因分布的地域、范围不广和人们接触少,认识也不普遍,因而未能参与生肖地位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