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属于什么生肖?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花木之一,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现在各地都有栽种,特别是江浙一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培植桂花了。《庄子·秋水》中记载:“洛花之馥,以熏以烈”说的便是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洛花的气味浓郁且带有浓烈的芳香。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了石榴、葡萄等水果,同时也带回了石榴树和芝麻种子,这两种植物在汉唐时期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而桂花就是在这时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了众人喜爱的花木之一。
唐朝是中国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往来频繁。这时外国的许多物种都被引入中国。宋朝时,桂花又被引种至四川地区。此后,随着南北方交流的增多,南方一些种植桂花的习俗也逐渐被北方地区所效仿,因此桂花逐渐普及开。
明清以后,江南地区的文人在作品中经常会提到桂花。吴地有“八月桂花遍地开”之说,北京的桂花则是从江苏移植过去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南方多省受到洪水的侵袭,多地树木损失严重,不少古老树种都濒临灭绝。为了挽救珍稀树种,有关部门将云南昆明的桂花园移植到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这才使得这一树种得以延续。 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桂花植株是在贵州赤水市大同古镇边上,这棵树龄已超过100年。 除了中国以外,越南、马来西亚也有栽培。
桂花生于亚热带及温带,是中国西南部高山带植物区系的成分之一,也是我国自古广泛栽培的花木。桂花自古就深受我国人民喜爱,木犀花皎洁清雅,芳香馥郁,自古有“天香”、“仙友”、“仙客”、“仙友”、“岩客”、“木犀”、“木樨”、“九里香”、“金粟”等美誉。文人学士更是爱之有加,称它为“仙树”、“仙桂”。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它看作吉祥如意的象征。因为按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花树,所以人们常以“吴刚伐桂”、“桂宫”等月中的桂花来引喻“蟾宫折桂”,寓意学习、事业一举成功。明代以来,人们又以“桂圆”引喻“团圆”。由于桂花象征着吉祥崇高,因此,人们在居住环境的美化和其它建筑物的装点中,常将“丹桂飘香”、“蟾宫折桂”等图案作为吉祥的装饰,将“天香人和’木雕放在居室厅堂中。自古至今,许多有才华的人,还通过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赞颂桂花的清雅、颂扬桂花给大地带来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中国是桂花的故乡,已有二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最早的桂文化记载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南山经》中,有“招摇之山,临于西海,有草焉,名曰'荠苧’,服用之不罡。”东晋学者郭璞注:“今桂也,叶可作羹,味赤过姜。”南朝梁元帝《纂要·草木部》记载:“辛木谓之桂,臭木谓之檀。”公元420—581年间,“木犀”一词已出现。《辞海·木部》有注:“木犀,桂树别名。”南宋吴文英“桂花词”《唐多令·赠别徐叔通隐溪新第,且种木犀》有“云镜俱中断,花源独完整”,说明南宋时人们已用桂花种于池边。南宋末年,我国已利用桂花作菜食用,如宋末郑樵的《通志·木部》中有“桂(即木犀)、吴人以作蔬”,元初吴氏的《中吴纪闻》中有“木犀……茎可作蔬……其叶煎汤鬻于市,谓之木犀芽”,周密的《武林旧事·月饼》中有“,……至十五日,则家家磨月饼……插松、桂、芙蓉”等记述。公元1578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中记有“木犀乃天降神英,非人间所有……(其叶)嫩时可炸食,作饮馔,可浸酒”。
桂花栽培南起广州北至北京,自古遍布全国,尤以苏州、杭州、桂林、武汉和成都等地广植。明代顾元庆《林翼余记》中曾记有“木犀,苏州、杭州皆有之,而木渎城中独盛”,同书《余话》又云“木渎花神庙,以八月十二日为木犀生日”;《苏州府志·卷三十七》又记:“木渎城中,木犀甚多......”;《杭州府志·卷五十三》有“杭州城内外桂花甚多。苏堤、御教场、涌金门外一带,其盛无比”等记述。而苏州、杭州自古又是我国桂花主要的苗木供应和输出基地。1936年,苏州城西石路附近的花木场有桂花上千株。目前杭州余杭区超山镇已建成千亩桂花博览园,武汉市和南宁市分别建有武汉市桂花博览园和桂花公园。北京自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6年前后)开始引种至今,栽植已广。
古人有折取桂花插瓶和作盘花的习俗。1896年德国人李希霍芬《中国》一书中记述他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游扬州城时曾见到有人在出售桂花作盘花,同书中记述上海时亦提到“常于秋季,以盆载木樨馈赠友人”。目前,广东粤西一带和长江流域,人们仍有在中秋前后将桂花枝条插瓶或作盘花的习惯。
现代医学证明,桂花有化痰止咳、生津、止牙痛等功效。《本草纲目》中提到,桂花能“生津,辟臭,治口臭,润喉,清痰,治牙痛”。
在中国文化中,桂花一直是吉祥美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