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代表什么时辰?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生肖是古代计时工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在古时没有时钟前用来报时的工具,而现代使用的钟表的指针指到每个数字时所对应的时间就是十二个地支。
现在我们知道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一昼夜就有二十个时辰。古人将每个时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丑时等等以此类推)其中,每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为卯时,这个时候月亮刚刚落下,所以卯时就象征着月亮的圆缺变化——满月即望。
同样道理,每天晚上太阳落山的时候为酉时,此时月亮高挂天空正当中,所以酉时就象征着月亮的变化——新月如钩。 那么,为什么又采用动物来表示不同的时辰呢?这是因为我国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都用一种动物来作为象征,而且这种分法被一直沿用至今。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不用说了这十种动物都被人们广泛认知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巳蛇”和“午马”的原因。其实这两个字与“子鼠”“丑牛”一样都是象形文字,也就是说在古代“巳蛇”和“午马”并不是指具体哪一种动物而是指这类动物的集合。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用这十种动物来代表不同时辰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用这十种动物来标记时辰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遇到农历新年或者闰年十二月三十晚上12点过后要过元旦节的时候,此时正好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刻,按照十二地支的说法此时此刻应该属于下一个年份的第一时辰了,可是此时却恰好又处于夜晚的子时阶段从而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矛盾现象,这在历法上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为了克服这种困境,后来的人们想到了一个新的方法,那就在每年闰年末置闰月的同时再立一个新年,也就是“冬至大过年”的意思,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循环往复的难题,而这个“冬至大过年”的日子就是公历的12月30日或31日。
仇剑优质答主中国人之所以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不是纪日,与古代天文学的发达也有一定关系。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月亮运行周期可以用来记日,所以以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为一个从朔到望的长度,又将朔到望的长度分为若干日,于是逐渐产生了干支和十二时柱,以及与十二时柱相对应的十二生肖。人们用十二生肖纪日纪月,是为了与干支纪年相区别。这种纪年法也符合人们的计时规律,因为人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最先意识到也是最需要解决的是年的问题,而月、日的问题容易解决。年,是季节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较长,而且不易把握。人们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选择了以动物纪年,从而把一个比较抽象的时间概念和具体的生肖动物形象联系起来,使年份具有了一定的趣味和特色。
十二生肖纪年法,是中华民族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伟大创造,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录了时间的演进,也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变迁,而且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十二生肖纪年中,子为鼠年,丑为牛年,寅为虎年,卯为兔年,辰为龙年,巳为蛇年,午为马年,未为羊年,申为猴年,酉为鸡年,戌为狗年和亥为猪年。十二年一个轮回,年复一年地周而复始,既无科学依据,又有失科学性。
农历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记时记事方法,与太阳历记时方法是不同的。其一年十二个月的确定不是按照地球绕太阳一周,而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转十二周为本年的。也就是说,无论哪一年都是从某月某日开始的(一般为冬季十二月),到十二个月后的同月同日结束。由于此年的十二个月并不正好是月球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而实际是多出零点几天,即大约为11或12天时间,因此,到下一个年份,其起止之时就比前一年延迟了11或12天。这样继续下去,再过几年,农历年就比前一年延迟了一个月。因此,农历的年、月、日并不是固定在地球上某一相同的时间与地点的。这就是农历有大月、小月之分;有闰月之说;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