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敬天神?
“天地君亲师”是古代中国民间广泛信奉的五行信仰,即天、地、君(帝王)、亲(父母)、师(老师)共五种神灵。其中对天的祭祀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祭典。 《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在春天举行大祀,拜土地之神;夏天,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秋天,在四望(东、西、南、北的方位)祭祀日月星辰;冬天,在四郊祭祀风云雷雨诸神。每年要祭拜三次,称为“四时祭祀”或“四望、四郊”。
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周代已经在天子、诸侯的国都举行。据载,周王春季祭日出坛,夏季祭天地及四时,冬季祭神州大地之根——根荄(gāi)。鲁国在春秋时期已经有“春秋两祀”之风。 “天地君亲师”与“天地君亲庄”的区别 有人误认为古书所云的“天地君亲师”就是“天地君亲庄”,其实是有区别的。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相当完备,而且受到社会阶层和文化程度的限制,不像汉代以后越来越世俗化。这种完善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分等级的祭祀场所——周代有圜丘祀天于城南,方丘祀地于城北,朝日夕月皆有朝坛、夕坛之分。
虽然先秦各国的祭祀礼仪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原则是一致的。 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娶妻,其母观之,道:“此妻何似?”答曰:“甚美!”母问:“美则有之,何如姜氏?”答曰:“姜氏厉,是以知不如也。”姜氏,齐之大夫姜伋之妻也。崔杼之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让崔杼以姜氏之礼迎娶妻子。
可见春秋时已经建立了男女有别、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这样的观念落实到祭祀上,就是亲疏之别了。周代人充分认识到血缘关系的亲情是神圣的,因此亲之所尊,不可失亲。
《礼记·檀弓下》载,卫国有位大人去世,儿子没有哭。孔子骂他:“不泣于亲友,而泣于鬼神,非礼也。”可是到了秦汉,这种血亲的严肃性开始动摇了。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当初被项羽俘虏,押往魏国,途中因魏王豹无后,薄姬遂成为魏王豹的妾,生下了汉文帝。
这样,一个出身微贱、靠男性血脉取得至尊之位的皇帝出现了。从此,“祖宗”的概念开始模糊,祭祀也从注重亲缘关系转变为推崇功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尊为“祖”,西汉建立后在长安筑台,每三年把皇帝亲自耕作的庄稼授予先人。这些做法实际上已经开始摒弃血统观念,重视功业对国家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