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是什么生肖?
“乞巧”是“牛郎织女”的谐音,而“牛郎织女”最早来源于汉代的“鹊桥仙”故事,所以这里的“乞巧”应该指的是“喜鹊”。 牛郎星和织女星相隔遥远,它们由两条平行轨道组成,中间隔着太阳系中最大、密度最高的柯伊伯带天体——海山五(201467)。 由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太阳落下山后,我们在东方地平线附近就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的明亮的亮星星,即“织女星”;而在它正东约30°的地方,有一个呈“倒三角形”的三星光群,就是“牛郎星”和它的两对伴星组成的“银河系三角”,又被称为“夏夜三星”或“天琴座”。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凌晨,当我们身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时,可以在正东方低空观察到这一亮星群。随着时间推移,“牛郎星”与“织女星”的距离越来越近,直到午夜前后极接近——两者相距仅有16光年之遥!在古人看来,牛郎和织女就像两口子一样紧紧挨着。 在这一天,如果是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你可以整个晚上观察这两颗星逐渐靠近的过程;若是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则只能看到“织女”一闪而过,而“牛郎”则会一直保持着明亮的状态。
卢帆优质答主乞巧节,传统的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这一天是牛郎织女一年中相会的日子,而在七夕当天女人们会聚在一起做些游戏,祈求天上的织女可以赐予自己巧艺,所以七夕也被称为乞巧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也是象征爱情的节日。每到七夕节人们就会想起牛郎织女这个美好而浪漫的传说。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的巧来源于《诗经·大雅》:“文定厥祥,亲昏有昭,南冠有耻,女虽小子,鼓方鼓琴,鼓方歌之,我歌且舞,鼓方从圣,圣人之明,光光扬扬,不鼓不舞,降福穰穰,子孙其蕃昌,女之贞美,终矣无殃,女无怨旷,大福其将。”中的巧言令色、巧言令色之巧,即美好的意思。
关于七夕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最出名的当属牛郎织女的传说。西汉时期,东方朔的《七夕诗》就已经提到这个传说:“盈盈一水隔,纤纤擢素手,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东汉,七夕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提到:“七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以乞巧,夜陈瓜果,瞻仰牛女。天河牵牛星,自浊世之后,遂变丑恶,唯七夕一夜,还复形貌,与织女相会”。说明在东汉时期,七夕乞巧已经盛行。唐宋时期,七夕成为重要节日,乞巧活动更加广泛。在唐代,七夕成为重要节日之一。
每到七夕,皇帝都要在宫中设宴庆祝。宋朝,七夕成为与春节同等重要的节日,民间有七姐会、七姐诞等活动,十分热闹。七夕的应节食品有巧巧果、巧果、巧茶、巧粥等。巧巧果是用面油制成的,炸熟后,用彩色线穿着,用以穿针、穿七巧、投针,最后扔在井中,用来测水深。巧果有不同制作方法,或油酥,或糖蒸。巧茶是把七夕前一日浸泡的巧豆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磨成粉,和芝麻、桂花、蔗糖等一起蒸晒而成。巧粥是七夕用米、豆、芝麻、青丝、红丝等做成的粥。各地七夕活动并不尽相同,除穿针、投针外,还有赛巧饼、染指甲、拜七姐、放莲花灯等习俗。七夕乞巧活动是少女们展现自己女红技巧的重要节日,也是她们社交娱乐的重要节日。所以七夕乞巧节是女孩子最为盼望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