堾代表什么生肖?
“堾”字,读音chūn,最早见于金文《史墙盘》,本义指土埂或堤岸,转义为通“村”(乡村)之简称;再转义为“邨”(村中)。 《说文解字》解释说:“堾,土垣也。从土,春声。”段玉裁注云:“今人作‘村庄’字用者,即本此义。”“村居”的“居”字,古写作“凥”,见《广韵·居韵》,其字形结构为“凵”中加一短横,即“凵”中空而略呈方形。
《康熙字典》认为,“丘”、“堠”、“邨”等字皆由“凥”字而来,说明它们和“坵”一样,本义都指土堆。其实,这个“丘”字的本意不是土堆。因为,在六书中的“象形”一列里就有“丘”的字形;而且,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丘”字,也不是指土堆的意思。 我怀疑汉代的“坵”、“畴”二字,本应是一字之异体,表示田地的意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认为“疇”就是“坵”的异体字。清代的学者王念孙也有类似的看法,并进一步指出,《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的“疇”字,应该读作“陶”(音táo)。
我在网上搜索到了一些文章,作者们大多认为“坵”是“畴”的错别字,理由是在印刷术普及之前,人们在抄写书籍时容易把“畴”误写为“坵”。比如,明代顾炎武著《唐韵正》、清代江永著《音学辨微》以及清末俞樾著《古书疑义举例》都有类似的观点。但是,这些文章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两个字就是异体关系。我对这种观点将信将疑。
我认为,“丘”、“堠”、 “邨”等的字源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与“丘”有关,因为古人常把小土山叫做“丘”。不过,这些字后来有了新来源,那就是“土”加上“候”字(表声)。这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堠”字,联想到“秋”字,因为秋天草木枯萎,土地裸露,很容易看到小小的土堆。于是,“堠”字加了“土”旁变成了“坵”、“秋”字加了“土”旁成了“畴”。 这样,“丘”字和上述字就有了不同的字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