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生肖如何算?
十二生肖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十二生肖最初与阴阳五行相结合,用来记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纪年方法并被广泛使用。 在《汉书·律历志》中就有关于“干支”记载: “黄帝令伶伦作为竹管,吹之,以得阴阳之象,曰甲子、乙丑……更相配合,有子午卯酉、寅申巳亥之十二位,以阳数奇偶相配,则阴阳相生而成六十数,为一循环。” 在这之前,人们可能只用阴阳来记日(当天是否下雨等等),而用了十干和十二支后,每天用十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来表示,一天刚好一个字,一个月刚好三十天,一年刚好十二个月,六十年一个循环,这正好符合了现代公历的记时方式;
而古人发现,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每一循环周期为60,恰好农历的一个月为30天,阴历年平均时间为354天,阳历年平均时间为365.25天,它们相差不到11分钟,经过六个世纪七百年左右,这种差异就会累积成一个闰月,所以阴阳合历的方法被沿用至今。 而这种记日的系统可以被套用在纪年上,于是就有了“某太岁在甲子”或者“某太岁在丙子”等等记录,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干支纪年了。
至于为什么用“甲”“乙”等十个字而不是其它的什么字呢?这纯粹是个巧合,其实如果用十个不同的字来代表十天干,那么每个字都会对应着一个卦象,而且每一个卦象都是固定的。
乐辛优质答主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计算,是以农历新年为分界线,而不是以公历的1月1号为分界线。比如,你是在公历的12月25号出生,而农历的这一天还是年的年初一,那么你的属相就是过完年之后的属相。
地支纪年与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是按地支纪年,把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照搭配而用来纪年: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地支纪年,是以十干和十二支相配而成,如甲子年、乙丑年等等。而十二生肖纪年是以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相配而成的,如子鼠年、丑牛年等等。地支纪年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每过一年,地支和生肖增一。
十二生肖之象的形成
中国从汉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十二生肖的纪年法,将十二种动物对应十二地支,用十二生肖来纪年,从而十二地支形成了十二生肖纪年法。
到了南北朝时,生肖纪年被固定下来,并且沿用至今。生肖纪年法除了用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外,还用来记月,从正月到腊月,每月对应一动物生肖。同时,生肖也用来记日,每天对应一种生肖动物。十二生肖用来记时,从一时(子时)至十二时,每时对应一动物生肖。
十二生肖纪年和地支纪年
十二生肖纪年的形成,并非偶然,有着天文、哲学、历史等知识。从天文上说,古代时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分为十二等份,每一等份叫“星宫”,以该等份内的主要恒星来命名,每宫对应一种生肖动物,这样便形成十二次(纪月星次)和二十八宿(纪日星宿)。每星宫对应一种生肖动物纪月,如正月对应斗星纪月,生肖纪月则为虎月;二十八宿纪日,如星纪纪日为鼠日。
从哲学上说,十二生肖的形成符合阴阳、五行、八卦思想。一是十二生肖的阴阳特性,从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1点)至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阳消阴长,对应之物是鼠、牛、虎、兔、龙、蛇;从午时至子时是阳长阴消,对应之物是马、羊、猴、鸡、狗、猪。二是与“金、木、水、火、土”五方五色相对应,“水”对应子月(鼠)(黑色)、辰月(龙)(青色)、申月(猴)(白色);“木”对应丑月(牛)(青色)、寅月(虎)(赤色)、卯月(兔)(白色);“火”对应午月(马)(赤色)、未月(羊)(白色)、酉月(鸡)(黑色);“金”对应巳月(蛇)(白色)、申月(猴)(青色)、亥月(猪)(白色);“土”对应戌月(狗)(黄色)”、子月(鼠)(白色)、辰月(龙)(赤色)。
从历史上说,生肖纪年法是由古代占卜(占星术)和农业、畜牧业生产中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而来的,十二生肖是基于先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而来的,这在“尔雅注”、“说文解字”中便有记载。
以小动物为生肖的“子鼠”、“卯兔”、“申猴”、“酉鸡”、“亥猪”;以大动物为生肖的“丑牛”、“午马”、“戌狗”;以易引发灾害为生肖的“寅虎”、“巳蛇”、“未羊”;以难以见到为生肖的“辰龙”,这与古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关系。古人多采用“亥猪”而不用“猪猪”,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于猪肉的需求很大,猪的饲养量很大。
总的来说,十二生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特有的民俗,影响深广,具有吉祥、喜庆的意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