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12生肖指哪一生肖?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就是十二生肖中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解释一下,在古时人们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现在的一个小时,每个小时分为初三、初四……直到初十、十一等,而每一个小时分初、二、三等。如子时为夜半,有初子时、二子时、三子时;而丑时则为黎明,有初丑时、二丑时、三丑时等。以此类推。 这里要注意的是“寅卯辰”不是“寅卯已”。古时不论天文历法还是文字书写都是有讲究的。“寅卯辰”指的就是“寅”“卯”“辰”三个时辰,而不像现在的农历一样把“寅卯辰”当作“寅卯己”。
至于为什么用这十二个字来表示十二种动物,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 相传尧帝在位的时候,天神下凡对他说,人间罪恶滔天,于是要派十二位天使下凡惩罚人类。这十二位天使中,前六位是公的,后四位是母的。他们分别姓姬(鸡)、姚(野兔)、姜(老虎)、姒(蛇)、妘(猿猴)、妫(乌龟)。因为姓氏不同,所以下界之后不会混淆。 因为人间罪恶深重,天使们在下界的形态就是各种动物,如公鸡、兔子、老虎等等。为了区分这些动物们,人们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给它们起了名字。
而这十二个特征各异的动物,也对应着现今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鼠代表第一个人,牛代表第二个人,以此类推。而为了保持顺序不变,每当十个地支一轮回,就在第一个字之前添加一个同音字作为标志,如“壬寅”在“甲子”后面,“癸卯”在“乙丑”后面,如此类推。 用动物来标记时间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用到“干支”了。现在人们通常用“公元”和“公历”来标示日期。但古代的“天干”“地支”以及后来人们发现的“太岁”都影响着我们的今天,这也许就是古人想向我们传递的信息吧。
十二生肖中,唯有“猫”没有上榜,事实上,猫在古代,是与十二生肖同等地位的,甚至比十二生肖的出现更早。
牛耕需要牧童看护,家中也有猫护粮,一阴一阳,牛羊、牧童、猫就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牧歌景象,同时期还有“鼠”作为地下生物代表,这四个生物被称为“天、地、人”的象征。
《史记·天官书》记载:“斗(宿星)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古人将南斗六星与北斗七星共称为斗宿。而“斗”字由“勺”、“牛”两字组成,牛宿星就是“牛”字的源头。
而《诗经·大雅·韩奕》中的一句诗:“其乘维熊”,说明熊也是象征帝王贵族的尊贵之物。此外,“鸡”的形象在周代甲骨文中也十分显赫。古人以鸡的文、武、勇、仁、信五德,对应帝王的五德。
古人将斗宿(斗建)以一年十二个月为坐标,每个月对应一颗星:正月建星,二月牵牛,三月氐,四月房,五月心,六月尾,七月箕,八月斗,九月牛,十月东壁,十一月娄,十二月胃。“斗”的下方就是“豕”星了。《尚书》中说的“宅南,赤,三大,曰心,旁有两星,三辰……”说的“三辰”就指斗、箕、心,“心”是“豕”之源。
因此斗建星宿中的十一位分别是:熊、鼠、斗、牛、鸡、豕、羊、猴、猫、猪、马、狗,再加上“人”形成十二组,每组一位,称为“人、地、天”的三元合一。
后来由于人类文明发展,需要更多的生物来标记时间周期,因此在原来的斗建星宿中加入了十二节气,加上原来的十二个月,共有二十四组生物,将每组生物的“地、天”两位合并为一个,十二位为一组,称为“十二位”。
“十二位”中的三界为天、地、人,分为上下、左右、前后共计六个属性,而“天庭”的十二位则将左右两界分为“左苍龙、右白虎”,上下两界分为“上朱雀、下玄武”,前后两界分别为“前青龙、后金虎”,合称为“六界十二神”。“十二位”是根据“阴阳五行”运行周期而设立的,因此在“天、地、人”三界中,“十二位”又分为“阳世间”与“阴冥界”,阴阳二界各有“十二位”,二界共有“二十四位”。
“阳世间”和“阴冥界”的“十二位”分别为地府十二司与天界十二位,地府十二司是根据人死的灵魂下界轮回而设立的,天界十二位是根据人类阳世的“十二属相”而设立的。
生肖猫由于生性顽皮,被古人视为“无拘无束、放荡不羁、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独来独往、恣肆汪洋”的象征,因此被“十二位诸神”排斥。在天界称为“十二诸神”,包括十二位之首的“帝君”,十二位帝君分别统帅“十二值神”,民间称为“十二生肖”。
生肖猫的生辰是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俗称九九猫,由于猫是地府阎罗王手下的神兽,因此又称“冥猫”。由于猫是“夜行性”动物,又称“夜猫子”,因此猫又称为“日间阳世,夜间冥界”的“阴阳猫”。
十二生肖出现后,人们就开始把“生肖猫”看作是“不吉利之物”,认为它是“十二位诸神”的“克星”和“霉星”。由于猫是“日月交替阴阳转换”的象征,因此古人认为猫是“阴阳之交界,生死之交界,善恶之交界,鬼神之交界,天地之交界,生灵之交界”的“万物之交界”。生肖猫成为“十二生肖”的禁忌物之后,人们就将“猫、鼠斗”视为“十二位诸神”的“战争”,称为“天界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