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指的是什么生肖?
“ 梁”字在《康熙字典》中,正字标注为“木部”。查《汉字部首繁简对照表》可见, “梁”字的简体“粱”,部首标注为“艹部”。而“艸”“木”在古代属同一部首——“草部”。所以“梁”“粱”的部首是一样的。 那么,“梁”“粱”的部首到底是什么呢?
《玉篇·木部》中有言:“梁,屋栋也。”说明“梁”的古文字形,是象房屋顶部的横梁形状的。同样,“粱”的古文字形,也是象一串串粮食的形状。
查阅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属文言文范畴)中的“梁”字字形,均像屋之栋梁;而“粱”的字形,则多像一长串的粮食。 所以,从文字学角度看,“梁”和“粱”的部首应该都是“禾部”——因为“禾部”在古代属于“艸部”的范畴。
但是,如果按照这个部首去检索《康熙字典》的话,却发现“梁”和“粱”的部首被标成了“木部”!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康熙年间编纂这部字典时,我国使用着传统 的十二地支纪年法。而农历十月,正好是亥月。按照古代干支记日的顺序,亥月之后依次是子月、丑月……而“未月”之前,还有一个“午月”。
为了便于检索,字典的编撰者们给每一个月份都设定了一个“部首”。而这个“部首”的选择依据,则是根据该月的节气或中气所对应的农历月份的初候(即第一个节气)的卦象决定的——如正月有“立春”,其卦象为“震”,故“正月”的部首为“宀”;二月有“惊蛰”,其卦象为“艮”,故“二月”的部首为“山”;四月有“谷雨”,其卦象为“巽”,故“四月”的部首为“竹”等等。
那么,为什么“梁”和“粱”的部首会被标注成“木部”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未月”(芒种到小暑)的第一个节气“小满”的卦象为“巽”,而“巽”的五行属性为木,所以“五月”的部首才为“竹”。而且更巧的是,“未月”刚好对应的是农历的五月。
同理可推测,“梁”和“粱”的“木部”可能就是因为“未月”的节气或者中气导致的。 但这样的结论,显然与文字学的分析相悖了。那到底应该是文字学的分析呢还是康熙字典的标注正确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看看“梁”“粱”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就行了。 经查,“梁”字最早的出处是司马迁的《史记》。其中《项羽本纪》有一处写到项羽的军队“梁馀兵”。这个“梁”字,肯定是错误。因为这时还没有“梁”这个字呢。
《匈奴列传》中提到:“梁王死”。这里面的“梁”字,也应该是个讹误——当时汉朝使用的正规汉字应是“襄”。因为“襄”字古音与“梁”字相近,且“襄王”见于《春秋》,是很早的定字。
另外,“粱”字最早的出处同样也是《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到了一种被称为“麦粱”的食物——这种食物大概是现在的小麦或小米。同样,《史记·魏豹彭越列传》中也提到了一种名为“粱饭”的食物。这里的“粱”字,也应该非“粱”之本字。
经查,“粱”字最早的正确写法见诸于汉朝刘向的《西汉会典》。这说明问题严重——这些古代的“错别字”,居然都被汉代的官方文献认可了! 那么,这些字为什么是“错”字呢?这是因为汉武帝制定了一套新的拼音字母,将汉语所有音节都分为“声母+韵母”的形式(类似今日的拼音)。这套字母叫作“汉隶”。
用汉隶拼写中文,存在着诸多缺陷。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同音字特别多。例如“亮”字有4个读音,可以写作6种不同的汉字(除异形体外),如“谅”“凉”“粱”“粮”等,而“量”字也有5个读音,可以写出7种不同的文字形式,如“梁”“良”“郎”“浪”等等。而且同一个字,可以用多个发音分别组成不同的词语。
正因为如此,汉朝的学者们一直在努力研究解决“同音字”的问题。东汉的郑玄就曾经这样解释过“梁”和“粱”的问题:“梁者,粮也。粱者,黍也。凡米梁粟,各从其谷者也。”郑玄认为,“梁”就是“粮”,“粱”就是“黍”,只是由于这两种东西都是谷物,且外形相似,所以才写成同一个字。他把“梁”“粱”都注为“粮”音。
此后,唐朝的学者们也认为“梁”“粱”皆“粮”音。李善注引晋灼语:“梁,本亦作粱。”北宋时期,徐天祜校注的《韩昌黎全集》也采纳了这一观点:“梁、粱,音粮。” “梁”“粱”的本义都不是“梁”的意思。它们的本义都是指一种用于喂马的“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