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字代表哪个生肖?
“话”字的甲骨文字形象如下,一个口里塞了一个象形汉字“古”(详见《说文解字》第10页);金文字形象如下所示,其中“古”字形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仍有“口”形和“十”形的结构;小篆文字形象如下,与金文的形状相似;隶书、楷书继承小篆,只是字形有些变化而已。 那么“话”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汉字的字形演变过程显示,“话”的字形是由“口”“古”“日”组成的会意字,其中“口”表示它的发音为“hùa”,“日”是时间单位,本指一个昼夜,这里是引申表示言语的一个片段。而“古”的意思就多了一些,它除了表示今天所说的古代之外,还表示“先王所留下的治国之道”即文化、文明的意思,同时还有“始”的含义——因为“古”的字形上面部分像头顶,下面部分像腿,本意为一个人站在一个地方的最初姿态,所以有“开始”之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答案:“话”的原始含义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沟通,在相互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时的最原始的形态;这个形态一定是带有即兴性的,因为“言”字从“日”。 但古人好像并不关注“话”的这种原始意义,他们似乎更关心“话”的另一个重点:言者心声。 “话”的文言虚词“故”,下面部分就是“古”的变形,它的本意就是指说话(表达意念)时嘴里发出的声音(文字符号)。所以“话”的本意应该是说话(表达意念)时嘴里的声音。
由于“话”的本义是与古代相联系的,而现代人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因此现代人的理解经常会背离“话”的本意。如现代汉语词典给“话”下的定义是[shàn]“用口头语言(跟‘说’的区别在于比较正式):~语|~题。”(第三版)这是完全违背古意的,将“话”强行变成了“说”的同义词!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录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历史资料,始于东汉。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1155枚秦简中,发现《秦律十八种.田律》木简上,有世界上已发现的“十二生肖”中最早的生肖“鼠”字(“子鼠”),这是十二生肖最早的实物见证。在河南安阳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发现记载有“子”、“午”、“卯”等十二地支的文字,这同样为十二生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汉代王充《论衡》中有“辰为龙,巳为蛇,子为鼠,午为马,丑为牛……”的记载;东汉《说文解字》中有“戌,……屈陵也,象钱甲之形,戊,……阳气在上,阴气将屈,象其体之成”,以及“亥,……刑也,象骨形”,“巳,……四也,象蛇吐头之形;子,……像十一月,万物之,,孳萌出地也”等文,说明十二地支与“龙”、“蛇”、“鼠”、“马”、“牛”、“猪”等十二生肖对应关系的产生,不迟于秦代,东汉时已普遍通行。
以十二种动物来记时纪年,即所谓十二生肖,在中国已沿用了两千多年。十二生肖起源于汉代,而不是什么自古就有。十二地支记时法起源于商代。在距今6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掘出用木炭、贝壳和石子组成的12和24个一组的计数器,证明中国在5000年前已开始用十进位记数了。商代,人们把“一横”作为1,“八”形作为2,“田”字形作为3,“上”字形为3的倍数,“王”字形为5的倍数。这些符号,已具备记数和运算的基本功能。随着人类由狩猎、采集向定居农牧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牧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天象观测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事情。人们用木杆或石圭观测日影,以辨别方位和确定时间。这就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立表测影和土圭测日”现象。距今约3700年前的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了“戌、亥、子、丑、寅”和“甲、乙、丙、丁、庚、辛”等刻辞龟甲,《周易》也载有“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即55)的记载。这些都证明当时已开始用进位的“十”和“六十”等数字记时和记数。甲骨文中还记录有商代从先王先妣到商纣王17代30王的在位时期、王事和祭祀,这是世界罕见的天文史实记录。商代,先人们用竹、木或兽骨制成“十二辰”和“二十四节气”的计时器。根据商代天文历法纪日以甲子始,推算商武丁时期确系公元前1250~1192年。商朝最后一个王——纣王,于公元前1066年为周武王所灭。商周之际,人们已能用土圭精确测出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日,这四个节气将一年分为长度基本相等的四段,人们在各段中再设置两个节气,为防止误差积累,每隔若干年再设置一个闰月,这样便形成了“十二辰”、“二十四节气”和“闰月”制。周秦时代,人们已用“干支”纪年,“干”也称“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支”也称“地支”,指子、丑、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