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怎么个算法?
阳历以公元1600年前的罗马儒略·凯撒大帝在位时期制定的儒略历为基础,每隔3年设置一个闰月,将历年平均长度定为365.2425日,闰年的农历时间固定为384或385天;公历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在2月下旬多放一天假(闰二月),但农历年份仍按十二个月计,每个月的天数最多三十天、最少二十九天。这样,农历与阳历的周期就对应了,但两种历法计算出来的日期并不绝对一致。 农历是以月球圆缺变化为主要参照的阴历。月相变化为一个循环,分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平均时间为29.5306天。由于地球公转和月球自转的原因,每一个“朔望月”农历所记录的时间比实际天数少大约15分钟。
为了保持公历与农历历法的同步,必须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加以校正。如果某农历年度出现连续两个闰月,则第二个闰月称为闰四月。若遇农历节日赶上这一情况,往往把该节日提前到前一个月的月末。
另外,我国古代用“岁星”纪年,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为12年,因此称“十二牛”或“十二年”。但这种纪年法与实际运行周期不符。西汉初期,司马迁建立了一套新的纪年体系。他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19年间周王两次迁都的事件放在元年起点上,称之为“周幽王二年”,把这一年命名为“甲午元鼎元年”。其后的汉武帝建元之年、王莽的新莽元年等均为这一纪年体系的延续。到了民国初年,采用公元纪年之后,这种纪年方式才得以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