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16年经济不好?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实际上已经持续走低多年了(图1),从14%的峰值一路下滑到不到7%,2015年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 这种下降趋势在2014年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当时被总结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即GDP增速转向7%左右的低速增长。
当然,“新常态”理论的提出是有其科学性的,因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确实已经大幅降低了,且降低的趋势还未来得及扭转。 但问题是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种结构性的低增长可能不是来自供给端而是需求端的问题。换句话说,中国可能并没有进入真正的“新常态”,所谓的“新常态”可能只是表面现象罢了。更可能的情况是,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总需求不足而产能严重过剩的状态之中无法自拔。
再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有很多,但核心还是因为中国经济存在着过高的企业成本和过低的利润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以价值量计算的每1个劳动者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高达264,而美国的这一数字仅为87;同期,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率为9.2%,而美国的这项指标达到了22.8%。高成本叠加低利润,使得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
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企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降低成本,但降低成本的途径多半只能来自于压缩劳动力数量进而提高劳动参与率,但这又会带来社会问题的加剧;要么通过技术进步和工艺流程的改进来降成本,但这又受到创新能力的制约。 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可能是,企业在高昂的企业成本的压力下,无论是通过压榨员工还是依靠自身努力都难以有效地将成本降下来,因此陷入了一个低增长、高成本、低利润率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也就是为什么2015年GDP增长速度只有-6.8%,但是工业企业利润反而增长了10.8%的缘故。
在这种循环中,低效率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中的无效供给越来越多,有效需求越来越被压抑,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低下。这就是2016年宏观经济面临的严峻现实。要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唯有大力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改革,这是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