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几月是闰月?
“农历四月”和“公历三月”,哪个大? “农历七月”和“公历八月”,哪个大? …… 因为,农历的一个月实际上是地球公转周期的固定时段—— 也就是说,从农历四月初一到农历四月三十,再到农历五月初一,再到农历五月三十…… 实际上地球已经公转了将近两个完整圆周了! 那么问题变成了,过了农历四月三十之后,再过一个整圆周(也就是三个月)会到达哪一天呢? 答案是“公历的八月二十三” ——因为过阳历一个月,地球公转到离它出发点的最远点,然后重新回返。 所以,从时间上来看,当然是“公历八月”大了。 但这是以“公历来计算”的,而传统的“农历”却并非如此。 什么是传统“农历”的时间观念呢? 那就是把月亮圆缺一次作为一个月“朔望月”—— 而把一个“朔望月”分成二十四等分,每等分相当于今天意义上的阳历“一月”;然后把“二月”分成十四节令,每个节令对应朔望月的十五天;最后再加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等基于太阳公转规律制定出来的“节气”。
这样算下来,一个月竟然有二十三天! 这还不包括每个月初“黑月头”、月末“黑月尾”两天不等的黑夜。 也就是说,在传统“农历”中,一个月的时间长度是可以变化的,并不是固定值。 当这个月遇到“闰月”的时候,这最后一天的“尾巴”还会加长,多出来的一天被称为“闰日”或“润月”。 所谓的“闰四月”“闰五月”甚至“闰六月”,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叫法。 遇到闰月怎么办? 古代天文学家早就想到了,他们在编制农历的时候就做了手脚——“十九年七闰”!
只要经过十九年,整个农历就可以自我修复了! 这是因为,在普通月份里,农历每个月初一新月出现的日子是固定的,叫做“朔”;而在闰月里,每月初一新月出现的日期则要比“朔”日推迟19天。
所以,每逢闰四月、闰五月、闰六月时,前面那个正月的“朔”就肯定不是这个月的新月初一了,而是推后到了十七或者二十五,并且一直推进到后面那个正月的大年初一。 在闰月里面,农历和公历的时间也就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