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如何减负?
“减负”之说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曾两度在全国教育和教学界开展过“减负”活动。近十几年,面对国内外蓬勃兴起的家校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幼小衔接”、“初小对接”运动,面对蓬勃兴起的包括各种名目和性质的课外教育(甚至包括“隐性”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面对家长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和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作为学校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教育开始感觉到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不得不再次提起“减负”、“轻负担”,甚至“零负担”的口号。对于“减负”,人们曾有过许多期望,但更多是一种美好愿望,“减负”成为许多人和许许多多家长和教师心头一桩解不开的结。
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不可能真的做到零负担。
在现阶段不可能实行真正的全快乐教育。但是,在我们的中小学里真正快乐的仅仅是那些有强势家庭背景的学生。广大普通居民家庭的子女为完成学业压力重重,他们的课余生活充满悲哀。在现阶段的条件下,广大中小学生要减少不必要的负担,特别是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无效劳动。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在努力探索,这些措施和做法有些比较切实可行有的还比较缺乏操作性,还有的一定程度上脱离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实际需要。
制订政策设想,应考量当前国情,考虑教育对象和学校教育的特性,最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教育战线内外等各方面人士的意见。
就中小学学生减负这一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制定政策时和实际执行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压”与“放”的矛盾统一现在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一方面认为学生课余时间、业余时间太多,要做的事太多。另一方面却又为学生在业余时间干什么而犯愁,为解决学生的无聊、虚度光阴而犯愁。于是,在学校里拼命压给学生更多的功课,布置更多的作业,举办更多的课外活动。这种做法不仅加重了学生课外学业负担,而且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采取这种做法的学校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
2.“严”与“松”的有机统一目前的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校)基本上属于“宽松式”管理。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档案袋,里面有老师的评语、学生自传、家长意见之类的材料。有的学校要求甚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缺点和进步都要列出图表来予以说明。在个别学校里则允许学生自由上课,教师只负责考核,学生要不要学习,学多学少,学的深浅,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以上这两种管理方式即“宽松式”和“严格式”管理的学校都存在,而以“严格式”管理为多数。我认为两者都应适当。太严厉的学校,学生犹如惊弓之鸟。整天害怕老师惩罚,挨老师批评,精神上压力过大,反而学无所成。太宽松的学校,学生根本不受任何约束,上课、作业、自习课等等都是无政府主义。
当前中小学最要紧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严”与“松”的关系。“严”,就是要严格学校管理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严肃考风考纪,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每一点点突破。要让学生对学校管理、课堂学习有正确的认知和情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馨,课堂学习的乐趣。“松”,就是要适度放宽学校某些管理制度的束缚,改善学校管理的办法和手段,增大学校生活的民主性和选择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发展。处理好“严”与“松”的关系关键是“严”,要严而有格,严而有序,严而有仁,严而有度。学校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应该健全,执行制度应该严格,但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应该灵活。这样,学生就会把学校生活真正看成是快乐、有益的成长过程。实行这样的管理,对学校来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教师来说,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对学生来说,则能充分发扬民主,受尊重、养习惯、有秩序、敢创造。我国现行中小学管理制度中不少内容都很好,在实行过程中,一是要上下统一思想认识,二是要对现行制度进行大胆创新、改革、调整、补充。
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价。现在对学校和教师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比较缺乏必要的量化评估指标,主要靠领导的评价,而领导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来选择评价标准和内容。在缺乏必要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领导者评价自然很难做到公正、客观。
3.“教”与“学”的矛盾统一“教”与“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中体现的是学校教育的“教”的方面对学生的“学”的方面的依赖。离开“学”的“教”毫无意义。“学”离开了“教”便失去约束和指引,无“学”的“教”最终便会使“教”走向消亡。但是,“教”与“学”又是矛盾的,主要体现为对教育过程中二者关系认识上的对立。“教”的一面常常是把学生当成没有任何知的“白丁”,“教”的任务不过是把已知的东西再告诉孩子,以“填鸭式”、“灌输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的一面则认为“教”者只不过是提供了一扇门,学知识掌握技能只是通过门进去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者除了把应该学习的内容列出之外,不过起到指路的“向导”作用,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探究知识的过程没有任何要求和评判。这种“双疏式”教学法或教学的“放养式”,其结果是,“教”者不负责任,学生学而无成,无师自取鱼,学无所获。要改变这种状况,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是:增强教书育人责任感,加强教学内容系统性、启发性,讲课应精确、精辟,讲课应注重技巧,讲究艺术性。对学生则要培养他们的自制力、独立性、研究力和求知兴趣。
4.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统一中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如教学、考试、评优、考核、组织活动等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于是,班,便自然地成为中小学学生最基础的生活群体。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些主要活动几乎都与班紧密相连,班级工作已成为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统一,主要靠制度建设。在班组建设方面应该制定和实行下列制度:(1)教师和学生平等权利制度。(2)定期考核学生制度。(3)班务公开制度。(4)班干部产生和罢免制度。(5)学生参加班集体活动制度。正确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矛盾的另一种重要手段是学校工作适度分权管理。学校应该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部署把校级部门的管理具体执行权适度划分给学校的各个工作部。分部的权利不得超越本部职责范围。在本部范围内,分部长有权处理本部事务。其决策按规章应予备案。
学生减负的基本思路,应是着眼于优化整体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构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总体减负设计,做出长期持续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从基础教育的整体利益出发,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要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加强理想、道德、纪律教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加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还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这些应是学生“减负”的根本性措施。
实践表明,“减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最近,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于巧月进行了一项旨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试验。他们在学校里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介绍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同时,通过家长学校,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家长交流经验,学校还定期开放各班实验室、电脑室、语音室,让家长参观、听课。通过各项活动,使家长们认识到实施“减负”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育儿观,了解了科学的教子之道。家长们不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教学,课堂效率提高了。一些学生在学校学有余力,有了自由的发展时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室、语音室、电脑室学习、活动。一些学生在学校参加劳动,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有不少发明创造。“减负”一年多来,不仅孩子们变得轻松了,身心健康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得到了维护。
实施“减负”,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制度建设的完善。没有良好的教育观念作先导,“减负”很难赢得学生的认同;没有相应的配套制调整度,“减负”则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观念更新和制度完善并举,“减负”工作才能真正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