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年怎么划分?
现在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使用公元纪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历或阳历;而我国古代使用农历计年,即以十二月为单位循环记录年份(一个回归年),因此就有了“闰月”,如2017年是“丁酉鸡年”,2018是“戊戌狗年”等。
但在古代,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使用公历年作为纪年方法,比如日本就采用了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也就是用“甲子”“乙丑”等记录年份(60年为一个周期)直到“癸亥”为止,再从“甲子”开始循环记录。这种纪年方法的局限性就是不能连续记载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人又采用了“年号”制,即每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拥有一个年号(有的皇帝好几个年号),这样就能把不同朝代联系起来记事了。
后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采用西方的公历年制后,又在新宪章中规定,公历年与干支年的纪年并用,政府文件同时出现两种记年方式。而在民间,人们仍习惯采用传统的干支纪年。
在我国古代,帝王的年号是由皇上钦定的,如乾隆六年即为“乾隆甲子”。到清末民初学者编撰《钦定皇朝文献通考》时,为了便于统计和计算,将中国历史上各个封建王朝分为“帝统时代”与“民统时代”,认为“帝统者,继统之谓也。自秦汉以后,元明清既皆谓之帝统时代。……世数虽殊,而帝系则一,所谓继统之所及也。惟汉以前年代久远无法追溯,乃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中各取一字以为代号,名曰‘帝统十二君’,以其所及之年月日时,详加考订,制为谱牒。其年代久远无考者,阙之以俟考据焉。”(详见《四库全书·史部·会典·凡例》)“帝统”其实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世系继承关系,而“民统”则是这个继承链条上某个时间段的统治集团(包含多个皇帝)的统称。在这种纪年体系下,每一个朝代都被赋予了一个“年号”,这些“年号”也就成了这一时期政权名义上的标志。即使某一时期的政权并不拥有全国的统治权(藩镇割据或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会有一个“年号”。可以说这是一种兼具正统性和普遍性的纪年形式。
由于每年都要更换年号,这就造成了同一个朝代的不同年份之间无法贯通。而每更换一次年号,朝廷的诏书、史书的记载等也会随之改变,给后人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于是到了民国初年,一些学者就提出了“不用年号”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年号就像罗马数字一样只是一种计数符号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而且给每个朝代都赋予一个年号也有违历史事实(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进而提出了“公元”纪年的主张并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