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卦有几个生肖?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刚开始学《易经》时也很疑惑,因为《易传·系辞上传》中有句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初读时觉得很受启发,于是根据这句话自己摸索出了“彖(uan)传”——即现在通行本《周易》中的“彖”;又按照这句话的意思推演,认为“象”“爻辞”“卦辞”都是“尽意”“尽情”的表达,并且“象”和“爻辞”“卦辞”都有各自对应的表达方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所以当时认为《周易》就是用六十四卦的形象符号体系+爻辞、卦辞来尽一切之事之理,至于其他解释都是徒劳。 后来学了《左传》《公羊传》《史记•儒林列传》等,看到不少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解释《周易》的案例后,非常震惊——“原来还可以这样!”于是便放弃了自己摸索出来的“彖传”,转而投入阴阳五行的解释大潮中。但是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孔子不直接给出一个确定的“彖传”而要用这么一种让人一头雾水的语句来暗示?
直到学习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张载的《西铭》,我的疑惑才终于解开——孔子所说的“尽意”“尽情”的方法本来就是指“立象”——建立一套符号体系,而这套体系本身就蕴含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非常有道理的(详见周敦颐《太极图说》和张载《西铭》),只是这套体系本身无法穷尽万事万物的道理。为了补充这套体系的不足,孔子等人又创制了“彖传”——这是文字的解释,同时配套了相应的“爻辞”“卦辞”作为口头解释,共同对周易的文本进行了详细的补充说明。
兑卦这个例子就非常能说明问题:《周易》本经只有“艮”卦有“彖传”,其余均无,而“艮”卦本身的含义就已经比较清楚了,所以“艮”卦的“彖传”也显得不是很必要(只有十六字“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况且这十六个字也不是很能释明白“艮”卦的含义,因此“艮”卦的“彖传”就是一套典型的“文不对题”的文字游戏。然而到了“兑”卦就不同了,“兑”卦的“彖传”就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解释了“兑”卦本身(九四“君子攸莫”),还解释了这个卦别的几个爻的变动情况(上下五爻全部动用),甚至连变化之后的新卦都一起给出来了(“涣”)。
可见这套“象”“数”“义”结合的解释系统是非常灵活多样的,它可以用于对《周易》所有经文的解释,也可以用于对先秦儒家经典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书籍的解释。 我个人非常推崇这套系统,因为这是我学习《周易》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唯一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我越来越发现它确实能够“尽意”“尽情”,只不过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积累去运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