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属于什么生肖?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本人也颇感兴趣所以稍微认真回答一下 首先要说明一点,古代汉族人认为十二生肖来源于黄帝时代,《礼记·檀弓下》中有“吾姓姜,字伯仁”一句,而东汉郑玄注《礼记》时引用了《黄帝书》中的话来解释这句话:“伯仁者,祖字也,十二姓之始。”“祖”字的古文写作“且”,所以“伯且”也就成了“仲且”之意,因为“且”又和“俎”同音,“俎”在汉唐时期是一个常见姓氏,因此“仲且”就成了一个姓氏用词。至于这个姓氏是什么含义,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中有一解释:“寅者,阴阳之气始交。”也就是古人发现每年的第一月和第二月(现在农历一月)的天干地支分别带有“壬、癸”“甲、乙”等阳水、阳木字样,而第三个月(二月)是阴木,所以二月又称“虎月”,而第四个月(三月)干支是阳火,所以三月称“龙月”,以此类推,十二月则是“阳土”的“鼠月”,这样每个月都有对应的动物形象,而每季的首月则取其动物的形象特征用与其相对应的“天干+地支”来命名,比如春季的第一个月“寅月”就是“阳木”的代表。
其次再谈谈正朔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简化成这样一个问题:“正月”到底是不是“立春”所在的月份!答案是否定的,“正月”就是“孟春”,也就是第一个月,而“立春”往往处于这两个月之间,甚至可能发生在正月里。关于这一点,《尔雅·释草》里有一解释:“早秀为春,冬秀为腊。”郭璞注:“今俗立春日,即腊后元旦,所谓正月者,此月令之误也。” 好了,说清楚正朔问题,就可以谈崇祯皇帝到底是什么年出生的了,根据《明史·历志一》记载,崇祯皇帝的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正月十四日,根据《明世宗实录》和《明神宗实录》的记载,这一年的正朔问题相当复杂,简单说就是“元旦”在腊月(十二月),而“立春”在正月里。那么崇祯皇帝的生日究竟是在腊月还是在正月?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明确一个事实:万历朝最后几年所谓的“冬至”和“夏至”到底是农历还是阳历!《明史》里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自嘉靖末,朝廷行夏令。”这里的“夏令”很明显是指阳历而言,也就是说从嘉靖朝最后几年开始,“冬至”和“夏至”按照阳历来计算了。而之前呢?《明史·历志二》中说“世宗即位……诏以明年元日为岁首。”这就说明世宗皇帝即位后把“元旦”改到了阳历十月,而之前的冬季依然过“腊日”,这种纪年时“冬至”和“夏至”在农历里的现象叫“避冬”或“避春”。
根据《钦定补历代书史辑要》里收录的《协纪辨方书·卷之四·岁首》中记载:“凡元旦立春夏至立秋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大雪腊月各直其日,无预十一月。”这就是说从冬至开始,每一个节气都有十五天,而一个月有二十五天,所以十二月实际上只有十三天,而十一月份则是有二十天。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明朝初年的时候规定正月为每年之首,但是正月和十二月都是阴历每月三十天加上闰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嘉靖皇帝即位后开始执行“冬至”和“夏至”的阳历算法,同时为了“避冬”把“元旦”放到十月份,这样一来十二月就变成了阳历一月,而十一月变成了十二月。不过这样的“避冬”只持续到阳历十一月份,到了农历十一月仍然恢复为一月。
综上所诉,万历三十八年正月十四日的“立春”确实发生在农历十二月里,而且根据《明世宗实录》里的记载,这一年还发生过“冬旱”,所以在农历十二月里有一个“立春”和一个“惊蛰”也很正常。但这样安排显然给算生日带来了麻烦,如果生日按农历算,那公历就明显小了。如果生日按公历算,那农历就明显小了。这怎么办呢?《明世宗实录》里提到了一种调正的方法:“以春分后天辰定为岁首,而以立春后的庚寅日为正月之朔。”也就是说在立春之后找一天农历是庚寅日的那一天作为新一年的第一天,然后计算之后的节气。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可以确保公历和阴历不出现跨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