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如何推算生肖?
我们中国人算年龄,经常用“虚岁”和“周岁”。 那这两个岁是怎么来的呢? 农历年又怎么计算? 中国古代使用二十四节气作为历法计算年份,也就是在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年。这种算法叫“干支纪年法”。
干支对应关系如下: 子(子鼠)、丑(生肖牛)、寅(生肖虎).....亥(生肖猪)。 当一个人出生时,根据他的农历生日,就能知道他的生肖。比如出生在1月15日的人,把15号去掉,剩下初一,查一下干支表就知道是甲子年。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就4岁了。而到下一年的立春,他就五岁了。这似乎没什么毛病。 但是如果是在腊月30或者大年初一出生的怎么办? 很明显,这种人出生在一个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之时,按照上述的干支纪年法,这种人的生肖应该算上一年的生肖。因为下一个新年到来之前,他还没有过一次他的生日(春节)。所以这种情况下的“虚岁”就是“实岁”+1。
后来人们发现,按这个办法算出来的年龄有很多bug,比如一个人过年的时候28了,而到了立夏却只有26!这就错了三年了啊!这么不靠谱的算法怎么能行?于是古人想了一个新办法来测算年龄——过闰月。
具体方法是这样的:每年设立一个“农历年”,每个月设立一个“朔望月”,每一天设立一个“恒星日”。当出现闰月的时候,农历年的第一天就是公历的五月五日。这时候再按上述干支关系计算他的年龄。
显然,这样计算的“虚岁”和“周岁”就没跑了。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那就是闰月出现的年份并不固定。有时候出现两个闰月,有时候只有一个闰月。
现在我们使用的农历是阴历和阳历结合的历法。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一个节气的周期是15天。而一个月里有俩节气的情况也有两种,一种是一个节气出现在月初,另一个出现在月末(上弦月和下弦月)。还有一种是一个出现在月中,另一个出现在月尾(望月),这样月份的中旬就多出来半个月。而这多出来的半个月就正好用来填充以前出现的闰月的空缺。这样每年的农历时间长度基本上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