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代表什么生肖?

帅欣惠帅欣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胙”字在古时指祭祀用的肉,以“胙”字用作偏旁,多用于人名、地名和庙号。如韩愈《祭柳子厚文》:“某不肖,忝窃山斗之尊,允持奠斝之礼。”又如宋代王称《东都事略·宗室传·太祖》:“上曰:卿当主祭,我享祀可也。’称谢曰:‘愿备俎豆,不敢当主祭之仪。’上曰:‘卿为宗室之长,宜主祭。’” 又因“俎”“祚”二字古今字形相近而音同,因此经常混淆。如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十·方术部》收录的明世宗实录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文字游戏——“十一月朔日,睿宗亲诣太庙,行拜叩首礼……是日未时,帝还大内。”

“亥豕卯鸡”是指猪、狗、鸡三种属相的人。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三年》中“君命无臣,拜则蹈节,俘凶御史。其卜筮惟予,其祭祀惟尸。四凶,朕从之以征有罪。少皞氏之有此德,虞、夏、殷、周受之。”其中“其卜筮惟予……”中的“予”就是猪的意思,“其祭祀惟尸……”中的“尸”就是指掌管祭祀的人(事),也就是“酉”或“老阳”。

陈祈豪陈祈豪优质答主

生肖是十二种动物用来配属人的出生年,以记人的年龄,即出生的那一年是什么属相,那一年所属的动物纪年便是人的十二生肖。中国人的生肖年是通过天干地支反映出来的,干支纪年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而成的,天干的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与十二小时的关系:子时(晚间11时起到凌晨1时)、丑时(1时起到3时)、寅时(3时起到5时)、卯时(5时起到7时)、辰时(7时起到9时)、巳时(9时起到11时)、午时(11时起到13时)、未时(13时起到15时)、申时(15时起到17时)、酉时(17时起到19时)、戌时(19时起到21时)、亥时(21时起到23时)。人的出生年是属什么生肖,是依出生年的地支确定的;而人的出生时辰是属什么生肖,是依出生时辰的地支确定的。如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人,四个寅字相重,这就是重支,重支人必定大富大贵。同样,重干也大富大贵。但干支相同,如午年午月午日午时生人(年年相重),就不吉利了。

根据十二生肖的分配,十二支与十二生肖配属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与地支有关,与天干无关,也就是说,与五行也无关。地支中,子、午、卯、酉是四正位,为金、木、火、水;寅、申、巳、亥是左斜位,为木、金、火、水;丑、未、辰、戌是右斜位,为土、土、土、土。

“十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干支系统以十二为周期,古代的度量衡也是以十二位为单位递进的,如十二尺为一丈,十二斤为一石;计时方式也是十二小时为一时辰,一天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黄道十二度即十二次是古代测量日月星辰天体经度的位置,始于角宿,终于轸宿,十二次以地上州国名配虚、危、室、壁诸星次,为古代的星宿纪日法;古代的中国被分为十二州;“十二”连用在人名中,也有很特殊的意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