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指什么生肖?
海内”是指中国,因为古代中国处于东方,面朝大海,而西方则是落日余晖之所,所以称“海外”“海内”。《汉书·郊祀志》中有记载:“然则海内之意,属意昭明,望气兴叹;”唐韩愈《答幽州李君书》之一提到:“海内列郡,为文者多矣。” “海内”也比喻天下,《礼记·礼器》中说到:“周室之礼,其尊也,天子之位,南面而立,四海之内,莫不率服。”
那么,“海内”指的是哪些地方呢?古文献中关于“海内”的解释,除了“国内”之外,还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地理上的“四海之内”,另一个是“四海三洲”。 先来讲讲第一点。《尚书·禹贡》中提到:“五百里甸服,千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孔安国在注中讲到:“此五服,每服各五百里。自侯服以至荒服,其道远近,各因其方。”其中的“四极”即“四海”,因此所谓的“四海之内”就指的是这些区域,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浙江北部、山东、河北、山西南部、内蒙古西部和云南。 再来说说第二点。这一点与“普天之下”差不多,不过“普天之下”指的是帝都所在之处,而“四海之内”还要加上一个限定词——贤明之主。这句话出自于《礼记·檀弓下》,原文是“子游问丧宰。曰:‘夫子之丧,足以代矣,何居久也?’宰曰:‘吾祖死,三年丧毕而取。’”
意思是一个人在守孝期满后,可以除去丧服,重新办理喜庆之事。不过这里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位死者生前是一位贤德的人。如果在守孝期间,所葬之地距离国都不远的话,也可提前除丧。这就是“圣人化繁就简,以哀济丧”的意思了。这里的“四海”其实是指中国的中原地区以及周边的地区。
十二生肖动物在上古时期是被人们神化了的图腾。在汉代画像石、墓室壁画中常出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方上帝形象,这五位古代帝王,在上古时期各部族心目中都是至上神,与后世孔子所编订五帝说不同。比如黄帝与青龙相配饰,即黄帝所统领的氏族部落是以青龙为其本族图腾;颛顼与白虎相配,表示他所统领的氏族部落是以白虎为其图腾;帝喾与朱雀相配,表示他所统领的氏族部落是以朱雀为其图腾;尧与玄武相配,表示他所统领的氏族部落是以玄武为其图腾;舜与凤凰相配,表示他所统领的氏族部落是以凤凰为其图腾。而在其他一些画像石上,黄帝与龙相配,颛顼与老马相配,帝喾与杨乌(即鸧枭)相配,尧与赤熊相配,舜与飞雉相配。显然,这里的老马、杨乌、赤熊、飞雉,与前面所配的白虎、朱雀,是同一个类型的事物,属于至高无上的神物,是五帝本族的本氏族神——图腾。这说明龙、凤为高阶图腾,而马、乌、熊、雉则为低一阶的图腾。这种图腾从古至今流传下来,逐渐变为十二生肖。
那么,十二生肖中的丑牛、午马,子鼠、未羊,寅虎、申猴,卯兔、酉鸡,巳蛇、戌狗又从何而来呢?我们看,在上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各为一方天帝,舜为中央天帝。这五位天帝各率领一个以他们为首领的部落联盟,五方部落联盟在夏代,由大禹居中心,构成一个以大禹为首的新的部落联盟和后来出现的夏王朝。夏王朝是东夷与华夏融合后建立的国家政权,因此,以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为“四象”。在夏王朝时期,原来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至上神信仰,变为对“四象”为至上神的信仰。如将天划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区域。
十二生肖中的丑牛、午马、子鼠、未羊、寅虎、申猴,卯兔、酉鸡,巳蛇、戌狗,正是在以“四象”至上神的信仰下,随着夏王朝政权的确立及商周奴隶制的不断发展,原先各部族的图腾,逐渐演变来的。这十种动物作为上古原始氏族部落的图腾,从汉代画像石上仍然可看到,在经历了商周时期后,逐渐变成十二生肖动物。所以,在《说文解字》及许多史学典籍中,记述有十二生肖动物,这说明十二生肖最晚在秦汉时期已开始形成。
十二生肖为何会成为中华民族普遍接受、广为流传呢?这与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后来又加上中央,即五方上帝至上神——“五帝”所信仰有关,这种信仰流传千年成为传统,以至十二生肖流传至今。因为按天干纪年和地支纪月历法,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一一对应,成为纪年记月标识而成为吉祥物动物。那么,十二地支对应的五方是什么关系呢?古代术数家以三合局,如寅、巳、申,为东方青龙的象;申、子、辰,为北方玄武的象;亥、卯、未,为西方白虎的象;丙、午、戌,为南方朱雀的象;子、午、卯、酉,为中央黄龙,即中央土,五行配五方,成为生肖五合。十二支分属纪月地支,又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而五方各天帝分主纪月地支对应的时辰数相等,正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所以十二生肖在中国大地成为中华民族普遍接受、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