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属什么生肖?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南朝文学家、史学家。祖籍吴郡,后徙居山阴。四岁时母亡,随父迁至京口。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词赋冠绝一时。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拜尚书度支郎,转尚书水部郎。
天监五年(公元506年)二月,迁翰林学士,兼通事舍人,与皇甫湜一起负责撰写《周礼》注。不久,迁中书侍郎,与王肃等人同撰《晋书》。当时,萧衍想要为祖宗修庙,建立七庙,让沈约和徐勉等人起草诏书。
天监八年(公元509年)十月,迁太子詹事。当时东宫官属只有沈约一人,故权柄颇重。沈约虽位尊权重,但为人谨小慎微,清慎节俭,颇得萧衍信任。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四月,加散骑常侍,领司农卿。
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八月,迁国子祭酒。十一年(公元545年)五月,以本官兼大理卿,仍掌翰林之事。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十二月,加仪同三司。三年(公元549年)六月,加开府。
侯景之乱时被囚禁。靖难之后,拜右光禄大夫,世称其居处为“高松馆”。 梁武帝萧衍在位时,佛教极盛,每有佛事,耗资巨大。沈约以儒学著称于世,又精于天文历算,因此颇受帝宠,经常参与议定礼仪制度。他上疏认为佛事过于烦琐,耗费财力太多,建议简省,多为萧衍采纳。
在整理儒家经典方面,沈约也做出重要贡献。他搜集自汉代以来的注释,校订误谬,编成《五经》正义流传后世。他还编写了《孔子家语》二十卷,《论语》集解三十卷;著《春秋》义例三十卷;撰《五礼》新仪十二卷;辑佚《逸周书》三卷等;并参与编写《南齐书》《梁书》等。
沈约(441-513),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大臣、文学家,政治思想有儒家民本思想,也有道家无为思想,从其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来看,与阮籍、嵇康等人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官至尚书令,仪同三司,封建昌县侯,故世称“沈约侯”。沈约少年时声名卓著,梁武帝时受赏识出任著作郎,后历任太子少傅、尚书令、封建昌县侯,人称“沈侯”。沈约诗文著称,尤长于史学,著有《晋书》、《宋书》、《齐纪》等。
沈约自幼好学,既有文才,又兼史学,且工书法,精通音律。《南史》称他“沉约始革宋音,谢朓又加新意,声律调谐,始称沈诗谢 prose,元明以来称为永明体。”
《宋书》是沈约个人独力撰著的第一部史书,记述宋武帝刘裕建义讨桓楚始至宋顺帝升明元年之间59年的历史,全书100卷,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体例循沿晋制,首立“宋纪”,改纪、志、列传为纪、列传、志的记载体例。
沈约诗作讲究声律,多为应制及咏物诗。其七言古体《古意》诗,以写男女离别之情,诗中“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一联,情思深切,文意晓畅,一扫齐梁绮丽之风,预示了唐诗发展的新方向。沈约还以写永明体诗著名,与谢朓、王融、周颙、范云等齐名,号“永明年代”四大家。 沈约除编撰《宋书》、《齐纪》、《晋书》外,还著有《奏弹王源》《奏弹范岫》《奏弹刘整》《奏弹王纯》等文,合称《沈休文集》,共57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祖父沈林子在宋朝镇守襄阳,父亲沈璞做过宋淮南太守、前军将军。沈约幼年丧父,由母亲携养大,刻苦好学。他博通群书,擅长史学,曾注释《周易》和《孝经》,撰《晋史》、《宋书》等纪传体史书。在齐时,为文惠太子所器重,常与他研习文章、佛教典籍等。后又转为骠骑将军陈显达从事中郎,再历任征虏记室、太尉从事中郎兼《起居注》、东武令、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记室等职。沈约在齐朝以善于进谗得宠,如王融仗其父王僧虔的势力而蔑视齐高帝之子晋安王刘子懋,沈约即向子懋进谗言,使王融以叛逆罪被杀,官亦升至中书舍人,迁五兵尚书。永元三年(501),梁武帝萧衍率兵入建康建梁朝,沈约为武帝记室参军,军中公文,均出其手。
梁朝建立后,沈约为侍中,兼太史令。此后,官运亨通,历任国子祭酒、尚书令等。天监十二年(513)卒,终年73岁,谥“隐”,后世以谥相称。沈约在梁初政治上有比较积极的一面,他主张废除阉官,以选拔士人为五省(中书、门下、尚书)之官,重视中央官吏的作用,建议给三公及尚书令、北省、南台(御史台)、侍中、黄门省长官加上将军号;建议修《武帝纪》、《后妃、诸王、公主传》、《霸朝》、《杂记》等史书、国史及乐府。
沈约是文学家、史学家和音韵学家。著有《晋史》、《宋书》(为《十三经史事类备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