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是什么生肖?
洪熙(公元1368~1424年),即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之子。 洪熙生于应天府(今南京市),在位时间仅一年零两个月。 他继位时只有二十岁,但十分关心民情民生。《明史·孝宗本纪》说他在位时“宽和温仁”、“恭俭诚恪”,并尽力施行祖父朱元璋创立的各项制度。 当时朝廷上上下下都重视农桑,鼓励耕作以足粮食,因此百姓都积极耕种,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他十分注意与邻国建交,努力维持边境的安定,为明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他的姓名,《明史》卷十三《成祖二子允炆传附太宗孙熙载》有记载:“(宣德)十年十二月癸丑,懿文太子薨。太子有疾,帝遣宦官至京外诊视,还言病可保痊。太子喜,命书春字赐帝,词意和悦。帝见之不快,已而问太子上月事,曰‘平安’。帝怒,谓暖药不灵,阴阳师杨孟晖进丸药一丸,服后遂安。十三年正月庚寅,太子崩。帝忧愤不已,召翰林学士刘吉谕旨,欲立昭王。刘吉等谏,以为不可。帝意决,复谕旨于刘吉,内云‘汉文帝亦有过,唐太宗亦有过,天下岂有无过之人?’于是礼官用此语塞帝前,帝乃止。二月甲子,葬武皇帝于孝陵。”
洪熙的本名是朱允炆,因为母亲低微,所以出生后就被送给周皇亲家抚养,并改名为周允炆。后来其母地位得到提高,他才被接回宫中。由于他是以藩王身份入承大统,故而当朝大臣认为应该恢复他的本名为国号,且祖制也有所规定,因此群臣再三向皇帝请愿,终于得以实施。在洪熙的碑文中就有“洪熙皇帝之墓”的字样。 而明代小说《大明英烈传》中则称他为“洪武帝第九子”。
洪熙是明朝年号之一,年号的含义是“洪水润泽,光照四海”,明仁宗朱高炽年号,共1年(1425年1月13日-11月18日)。从公元纪年对应的干支来推算,洪熙元年是乙巳年,属相是蛇。
洪熙帝简介
明仁宗朱高炽(1378.5.2—1425.6.20),明朝第四位皇帝,初封燕王嫡长子,袭封嫡长孙,建文帝时任北平守备。起兵靖难时,因体胖不习骑马射箭,多留守守北平,综理军务,招徕贤才。任世子、太孙时,仁孝好学,宽仁弘厚,礼贤下士,颇有令名。常代理国事,为左右所制,受帝左右赵曦、蒋_FE92等排挤,而不得帝宠。其长子朱瞻基屡征讨有功,深得帝欢心,帝欲废太子,立朱瞻基。因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的反对,太子之位才得以保住,但不得不削夺其护卫兵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9月,明成祖死于北征回程中,仁宗即皇帝位。是时海内安治,明成祖的开拓之功,卓著于世,国威远播。但经过数十年的用兵和巨大的工程,民生艰难,国用匮乏。而明成祖本人则喜兴大狱,任用宦官,大开河狱钳制百官。又信奉道家之术,炼丹习武,劳心太甚。这些矛盾,在仁宗继位后亟待解决。所以仁宗一即位就改弦更张,为政勤勉,恪守祖训,与民休息,宽以待众,起用旧臣,重用儒臣,改革弊政,废除永乐朝许多苛政,停罢采宝船、西洋针船、海舶诸番市船,遣还被征丁夫、军士,减赋息税,罢不急之务,释放宫女800余人,对在永乐朝因“奸党”罪而株连的建文忠臣后裔2000余人以及在其他重大案件中被流徙的6000余人悉数回乡,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动荡社会趋于安定,开启了明仁宣时期的太平盛世,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堪称开明之主。
洪熙元年(1425年)6月驾崩,终年48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仁明孝敬广运圣祖,葬于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