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跟香港有关?
“香港”中的这两个字,是康熙帝原题,意为“祥和港”。“祥”字在甲骨文中像两只吉祥的乌龟相对之意;而“和”字,最早见于商代青铜器铭文之中。 简单地说,“祥和”就是一切顺利,和平而快乐。这似乎是在赞美香港这个地名。然而,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清朝皇帝给地方赐名,要按惯例行此大礼。不过,这种礼节并不只是表示祝贺而已,其中还有告诫的意思在里面——“祥”字有“以孝治天下”“国泰民安”之意;而“和”字则含有“四海平定、内外和睦”的含义。“祥和”二字合起来,就是“使天下和顺,神州康泰”。显然,这是一份来自首都的“大礼包”——如果皇帝不高兴,这些词汇就不可能一起出现。
但是,清政府给香港的这份礼包并不是白送的。他们收回了以前明朝赐予港岛的自治权,同时强加了若干新的义务给香港居民。 据载,1723年(雍正元年)之前,明帝国对港岛的管辖相当松散。英国殖民地官员哈雷在1847年出版的《广州府》中甚至写道:“这个岛屿没有总督或行政长官,只有一位姓王的绅士负责征收税款并维持治安。” 不过,到了雍正年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据说雍正皇帝收到英王乔治二世的国书以后大怒,认为外国使节竟然不使用“朕”字,而是用“我”字自称,实在太无礼了!于是下令停止两国间的往来,同时令两广总督孔毓珣商议对策。 孔毓珣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他听说雍正皇帝很在乎英王无礼的事,于是在回复皇帝的咨文中故意将“英国”写作“夷国”,并将英王的名号去掉,只称“夷君”,而且用语极其恭维。
雍正看后龙心大悦,下令用夷语写一份长一点的答复。但夷语怎么写呢?孔毓珣灵机一动,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借用明朝与倭寇作战时使用的方言“官话”来翻译洋文。就这样,一封用官方语言写成的长一点的解答送到了乔治二世的手里。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雍正朝,中文已经正式成为与对外交往有关的官方语言之一。这对香港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