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字指什么生肖?
“岳”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非常清晰,像一个人站在高山上,所以,从文字学上来谈的话,“岳”的本义就是高大峻拔的高山。《说文解字》中说:“岳,南山属也。从山,咢声。”段玉裁注:“南山即秦岭……秦晋作岳。”可见,古汉字中的“岳”字,指的是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这些山脉。
但是,现在的“岳”字已经发展出了很多新的意思,如古人对五岳之外的高山的尊称(《礼记·檀弓下》:“吾乡者二岳,皆大岳也。”“君以善射见。曰:吾射不亦精乎?”“北岳之群,有赤如丹者为贵。”)、对丈夫的尊称(《礼记·曾子问》:“君命召伯,伯召父,至则拜之于庙。父命召伯,伯召仲,仲授几筵而拜。”)、姓等。
这些引申义,并非由“岳”的原义直接而来,而是来自于“岳”的本字“嶽”。关于“嶽”的字形演变,清人许慎在《说文解字·山部》中描绘为:“嶽”,“山之巨者也。象形。”实际上,“嶽”的古体字写作“𣿌”,从“𣿌”到“嶽”的形体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嶽”的本字演化过程。可以看看《康熙字典》中“嶽”的注解,“嶽”的本字“𣿌”的字形演变非常有规律而且一目了然。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岳”字不继承“嶽”字的完整意思呢?是后人无知妄作吗?不是。因为“岳”作为姓氏用,其来源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正是来源于“嶽”。比如战国楚怀王时期的宰相昭雎,他的祖先名叫怀封,因封地在南阳的昭陵,所以又叫昭武。到了汉代,汉昭帝又赐姓昭姓。那么,这个昭雎的祖先怀封是什么来头呢?《史记·卷一○三·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屈原,楚同姓也。屈原既死之后,楚襄王使让屈原,宋襄王卒,楚居桓之一族矣。”
这里的屈原,正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出生在楚国昭陵,因此姓昭。然而,这个昭陵的由来却很有意思。《史记·卷一一八·匈奴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秦始皇命令蒙恬攻打匈奴,夺取河南地,随后修筑长城,并派大将三十万驻守河套地区。匈奴单于知道后,非常害怕,于是率领所有骑兵入侵河北地的太原。当时,匈奴的军阵中除了骑兵外,还有很多步兵,于是秦军出击,直取匈奴单于的军队。
在这次战斗中,秦军的锐士都穿着轻便的甲胄,拿着短刀,奔驰如飞。匈奴人根本抵挡不住,纷纷逃窜。秦军斩杀了大量匈奴士兵,俘虏了大批匈奴人,还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按照秦军的功绩,应该受到赏赐,可是秦始皇却下令全部退还所缴获的财物,只把匈奴人的牲畜分给将士们。秦军的斗志更加坚决了。
就在这时,有人向皇帝报告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原来,匈奴的单于居然没有逃跑,而是带着他的精锐部队,直奔秦军的主帅王翦而去。王翦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紧命令所有将领准备应战。没想到,匈奴人的精锐部队看到秦军严阵以待,不敢前进,就在离着约三百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正在这时,一个名叫樊於期的秦国将军提出一个建议:“我们的士兵久经训练,士气旺盛,如果大王您肯给我们赏赐,我们一定能斩杀匈奴单于!”王翦觉得樊於期说得很有道理,就派遣使者将情况禀报给秦始皇,请求批准樊於期的计策。岂料,秦始皇听了副将们的汇报后,认为樊於期贪图功劳,不听指挥,想自创功勋,于是就下令不允许实施该计划。
就这样,一场可能扭转乾坤的伟大战役因为秦始皇的一次果断决策而化为泡影。而这个樊於期又是谁呢?他就是战国晚期著名纵横家樊於期的后代。那这个人又有什么传奇经历呢?《史记·卷九九·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九》中讲到,当初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时,樊於期就投靠了刘邦,并深受信任。
有一次,项羽派英布进攻汉王,英布的部队很快就把汉王的粮仓包围起来。汉王手下的许多将领都认为,既然敌人的粮草已经被烧毁,再进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樊於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虽然敌人的粮库被烧掉了,但粮草都被堆在一起,如果组织敢死队,冲入敌营,依然有可能成功。于是,他就率领数百名勇士率先冲入英布的阵营,一举击溃了英布的军队。
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樊於期这个人不仅善战,而且还是著名的美女收藏家。他在邯郸之战中立了大功,汉武帝为了奖励他南征北战,立下了悍马功劳,特意将赵国的美女都赏赐给了他,以此犒劳这位功臣。有了这么多美女做伴侣,可想而知樊於期的后世子孙肯定少不了。
由此看来,“岳”的本字“嶽”演变为今天的“岳”字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因为“嶽”字在古代除了表示高大的山峰外,还被用作姓氏。当“嶽”字的读音不变的情况下,后人当然愿意选择书写较为方便的“岳”作为姓氏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