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树指什么生肖?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开始,交节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或二十九日。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它的到来意味着冬季即将结束,春天近在眼前。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侯鸡始乳;二侯征鸟厉疾;三侯水泽腹坚。 这一天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寒冷、降水量少、风力大。此时节,风速加快,冷空气频繁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0℃以下。 在传统认知中,“冷”是冬天的专属标签。然而,在大寒节气,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温情的色彩——因为有大寒腊八逢冬至,腊月逢双节的到来。 俗话说“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强盛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下,我国往往迎来雨雪天气,尤其是江南地区和华南地区最为多见。但这样的天气并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气温慢慢回暖,雨水会慢慢退去。 在这样特殊的时节里,有些花草树木却依旧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寒”相对应的植物是梅花(蜡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梅花”一词出现,《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说法,其中“木兰”和“菊花”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梅花的形态。而晋代诗人陶渊明在《移居二首》中写道 “初霜寒露浓,悲风结壮士……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池鱼思故渊,落叶乱人步……”其中“余滋”“旧谷”都暗示了梅花的存在,诗句中“余滋”的“余”字通“馀”,为“剩”之意,说明是吃剩下的食物,即古人所说的“剩汤剩饭”,这恰好与现在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有着共同的源头——“剩饭”寓意来年丰收、家业兴旺。
除了“遗惠”之外,还有“遗簪”一说。汉代杨雄《方言》中有记载:“簪,宋、郑之间谓之剩。”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器部·剩簪》中进一步解释道:“今俗用麦面作条,油煎成条,名为馓子者,即是古之剩簪也。”先民们在寒冬腊月里不仅有了储存粮食的方法,还发明了新的美食。这些“寒味”的食物,给了人们面对酷寒的底气。 而梅花在这种特殊的时节里开放,正好应和了这种特有的氛围。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序》中写道:“腊月天气和暖如春,花事如狂。”可见在明朝,腊月底开花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时至今日,很多地方都有在大寒节气赏梅花的习俗。在安徽黄山,人们会前往石门峡欣赏红梅绽放;在浙江金华,人们会在曹宅镇赏梅;而在南京,当地人会选择去中山植物园看腊梅。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腊梅和梅花十分相似,但在植物学家眼中,它们其实是不同的物种。从分类学上来说,腊梅属于腊梅科腊梅属,梅花则是蔷薇科杏属。虽然它们都是著名的早春花木,但不同地方的腊梅花开时间和地域差别很大。
这是因为腊梅属有多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特性有所不同。比如在武汉地区,2月开花的是‘狗绳’,3月开花的是‘磬口’,4月开花的是‘梅花’以及‘美人梅’。也就是说,当‘狗绳’开花的时候,‘梅花’可能还未到花期。同是一个地区的腊梅品种在不同年份开花的时间也有差异。这主要是受到温度的影响,只有当温度适宜时,腊梅才能正常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