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定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12个字,就是12属相的由来。 据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生肖制度了,比欧洲早了将近1000年!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了(王充《论衡》、五德终始说和汉书,都提到了这个问题)。 但直到唐代,人们才确定了每个属相的动物。 《唐人笔记·集异录》中提到,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个儿子李佑,特别喜欢这个儿子,就想让儿子以后做官做到“紫微垣”(紫微垣是古代星象学里的一个星座,跟现在天文学中的紫微座不一样),但李佑到了成年还没有自己的属,很为这件事犯愁,就向父亲倾诉了自己的烦恼。
唐太宗一听,乐了:我的好儿子啊,你总算问我这个当爹的啦,这事我正想告诉你呢。原来啊,我们的祖宗根据动物出没时间的情况定了十二生肖,而子时正是老鼠最活跃的时候,所以属鼠;丑时牛最活跃,所以属牛……就这样,按时辰顺序,一棒打死了12只“闲散”的动物,给他们定下了归属。
李佑听完了这个故事,嘴角不禁流下三丈长的口水——哇哦~自己终于有属相了! 只不过,故事里“十二属”的顺序与今天有所不同:“寅虎”“卯兔”,而不是现在的“寅虎卯兔”;“辰龙”“已蛇”,而不是现在的“辰龙己蛇”;“申猴”“酉鸡”,而不是现在的“申猴酉鸡”。
另外,“午马”“未羊”也是倒序排列。 为什么要颠倒“午马未羊”的位置呢? 因为古人在计算时间时,都是将一夜划分为五个时段,每两个时间段叫做一候,每一候对应一种动物。 其中,“子时夜半”,指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间正好是“子鼠”。 “丑时黎明”,指凌晨3点到5点,这个时候是“牛”。 “寅时日出”,指凌晨5点到7点,这个时间正是“虎”。 “卯时晨光”,指凌晨7点到9点,这个时候是“兔”。 “辰时食时”,指上午7点到9点,此时正是“龙”。 ……
这样推算下来,原本应该在“午时”到的“马”,就跑到“未时”去了;原本应该在“申时”到的“猴”,就跑到“酉时”去了。为了保持时间先后顺序的一致性,“午马”就必须排在“未羊”前面。同样道理,“酉鸡”必须排到“申猴”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