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生肖是如何计算?
在命理学中,我们根据时间的不同将时间划分成了很多个区间,每个区间的起点和终点都有一个对应的节气,而在农历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这个变化是连续的、递进的,因此才有了“二十四节气”之说。 不过,如果仅仅这样来说明节气的话,那也太过于枯燥了。其实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是有一个具体日期的,而这个日期,就体现在农历的每一天之中—— 比如今天(2019年8月7日)是立秋,而明天就是处暑,这是由于今天的太阳位于黄经135度,而明天的太阳位于黄经150度,这就是所谓的“太阳距离地球远点”,也就是节气“处暑”的开始。
而在此之前一天,则是立秋节的结束,因为这一天太阳由北及南达到极限,开始回转,所以我们有了“立秋到,早晚得凉”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节气会有这么具体的日期呢?这是因为地球在公转之时并不是一个圆,而是一个椭圆形,于是就有了“远点”这一说法。而每年夏至(6月21日或22日)或冬至时,太阳都将到达全年中最偏北或者最偏南的位置,此时太阳距北/南距离最近,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所以夏至和冬至分别被称为“阳極”和“陰極”。 在“陽極”和“陰極”之間,有六个方位,分别是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在每个方位之上又各有两个节气,这两个节气就分别对应着“陽極”和“陰極”。其中处于“陽極”的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春分、立夏、芒种;处于“陰極”的四个节气则分别为:立秋、秋分、立冬、大雪。
而每一个节气的日期,则通过上面所说的方法来计算出来—— 以2019年为例,农历八月二十白露节后一天是处暑,处暑当天太阳到达黄经150度,而前一天是农历七月三十,太阳到达黄经144度,刚好在前一天抵达“阴极”,后一天进入“阳极”,十分巧合! 而到了冬季,情况则会反过来,是北方先白,然后南方再白。 所以说,从农历的每一天来看,其实都在反映着太阳运行轨迹的不同。而这,也正是农历“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