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是是什么学校?
“后”,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某种时间或情况之后”。 “后”字用作大学名称,这在全国高校中绝无仅有。1978年10月,原沈阳工业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负责人徐伟、王树仁等6人向中央写信,建议将我校命名为“东北大学”。他们的理由是:一是东北大学这一校名可以在国内和海外广泛使用;二是东北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可以鼓舞和教育青年学生;三是东北大学有雄厚的工科基础,可以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和鞍山钢铁学院(现鞍山钢铁大学)齐名,成为我国三所最重要的工学院之一;四是东大这一校名易于外国人士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学生认读。 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对此很重视,于1978年12月31日亲笔做了批示。根据这一批示精神,教育部党组于1979年1月1日向教育部发了一份长一点的请示,指出将我校改名为“东北大学”的几点理由和依据。这些理由和依据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学校历史沿革中的重要节点、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学科特色。 第一,关于学校历史沿革中的重要节点,这份请示中列举了三大节点的四次重要事件:建校(1923年)、迁沈(1950年)、划归冶金部领导(1954年)和首次招收研究生(1978年)。这四个节点事件与改名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性。其中,前三个节点性事件与改名直接相关,最后一个节点性事件则是为了改名而专门开展的新的标志性工作。第二,关于学校的地理位置,正如其名称“东北大学”所示,学校地处东北。第三,关于学科特色,这份材料特别强调了以钢铁冶金为特色的学科优势。这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改名的主要依据。 在确定了改名的时间和原因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确定新校名的全称和简称。对于全称,当时考虑的方案是“中国冶金工业部东北工学院”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东北工学院”。对于简称,当时考察了各地高校的名字,如北大(京)、清华(清)、人大(人)、中科院(院)、南大(南)、西北大学(西)等等。最后决定采用“东北大学”的简称,并以此作为学校的法定名称提交给有关部门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