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沥任伯年小学怎么样?
这几天有空就来到母校看看,回想5年前的场景就如昨天一样。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现在的我也是一名高中生了。暑假过后就升入高中阶段了,有点紧张。
对于任家咀任氏一族而言,任伯年是族中最为耀眼的杰出人物。清末民初的艺坛上,任伯年可谓是享誉盛名,成就非凡。他的出现,将古老萧乡的文坛史书翻开了璀璨崭新的一页。翻开萧山文史,有关任伯年的内容多达45页。1984年,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徐邦达先生专程赴苏州临摹任伯年的画作,临完后赋诗曰“艺苑无人不愿书,名家真迹聚萧家,伯年金笔尤传神,绝世孤标自永垂”。当代著名书画家,萧山县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唐云先生赞曰:“任伯年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著名史学家、书画家陈寰(萧山人)在《记任伯年》中,把任伯年的画画艺术概括为“独辟蹊径创造时代风格的天才”。
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奇才,萧山人却少有知晓。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他的画作大多流置于外地,不少珍品藏于私人手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任伯年,去了解这位在百年前就声名远扬的杰出艺术家吧。
任伯年,184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坎山镇任家咀。任家咀地处萧南,北靠灵隐山,环境僻远,人烟稀少,村民大多以耕渔为业。
小时家庭的贫困,更增添了少年的任伯年艰辛,他与众多的同龄少年一样,过早地放弃了学业,开始谋生。十九岁时,他便离家出外谋生,经人介绍在苏州一家钱庄当职员,从此,在苏州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在任家的墙上,至今还保存着一位叫任荫棠的秀才专为任伯年写的一副楹联:“妙写花开图画本,欲追鸟迹写丹青。”
在任家,每个人小时都在私塾读书,学会写字,学会吟诗作对。这些先天的文化传统,为任伯年的书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萧山县志》记载:明代萧山人画家沈宁,清康熙时人萧山人戴本孝,乾隆时人萧山人陈枚,近代萧山人丁辅之事书画皆负盛名。他们虽然都是历史名人,但是从他们一生中看,他们对于书画只是业余喜好,并且没有形成专业,没有一个成体系,没有传承。任家由于世代以渔为业,居处偏避,比较闭塞,加上生活艰难,人们才将希望寄托在读书做官上。任伯年由于家贫未能继续学业,在十六七岁时便走出偏避的任家咀,踏入社会谋生。
任伯年之所以成为一代画家,主要源于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追其超越的求艺精神。
任伯年在苏州从学徒做起,每天干粗笨活儿。他想学画,没料到绘画又是那么艰深,在很长一段日子里,他只能临摹仿制品。他很愁闷,但为了生活仍坚持画。有时一天画十多幅,寄往北京、天津的各大衙门及古玩店。一两个月过去了,收到的依旧是退稿信。然而他不灰心,依旧拼命地练习。几年后他终于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这时,他发现自己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学的时候,他便开始探寻着进一步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十多岁时的任伯年,经常来往于苏州、扬州、南京、上海等地。他每到一处便访师求学,观摩书画古迹。他求知若渴,废寝忘食,他靠卖画为生计,将所得资金用来购买古人的绘画真迹,收藏名家书画,研究揣摩,潜心学习。同时还拜当时的多位书画名家学习,如陈师曾、赵良鏊、吴石涛、高邕、汪鸣涛等。
从此,任伯年进入了另一个艺术创作的高峰。
三十年间,他由临摹而创作,从人物、山水、花卉到翎毛走兽、以诗书画印成为一体的一种成熟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形式。
任伯年还十分注重对自然物象的观察,他经常面对现实的生活情境,寻觅创作的灵感。为了创作的素材,他一年四季奔波于山野田间。冬天,冰雪覆盖大地,他就担一挑雪水,采山花野果置于室内,一有空闲便坐下来泼墨写生。
任伯年最擅长的还是人物。他描摹的人物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他曾画过徐邦达收藏的明代仇英的《西园雅集图》,还画过清代大学士阮元收藏的宋代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比较两者的不同,作《感旧图》。他的人物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清末民间收藏有他绘制的《卖书画图》、《长廊图卷》等传统题材。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他的人物画《骑驴归思》。
任伯年绘画技艺精湛,题材广泛。除了人物画外,还擅长花卉、禽鸟、山水、动物等。任伯年的花鸟画不脱传统,又不单一,他善于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特别贴近生活,注重写生,强调意趣。当时上海内地的花鸟画,一般都受教于任伯年,故近代花鸟画坛,人称“任派”。如齐白石、陈师曾、潘天寿、陈半丁、张善惑、陈之佛、吴镜汀等人,都是任伯年的弟子。
任伯年还善于学古变古,并广泛学习西洋画,其作品继承传统较深,变通时代气息较浓,为中国近代画坛的一面旗帜。
可惜天妒英才,任伯年在三十八岁时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未能将其毕生所追求的艺术事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