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岁生肖?
“太岁”这个词是人们对自然天体的称呼,指的是木星。因为木星的运行没有规律,很难预测,所以给人可畏的感觉。而古人对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惧是很正常的,于是“太岁”就成了一桩很可怕的事情了。 到了近代,人们发现木星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就有办法预测它何时会出现在哪些星座中了,于是“太岁”就不那么可怕了——至少没有被神化得那么可怕了。不过,既然木星会影响地球(地磁、气象等都会受到影响),还是有危险存在的;而且,人类生活总有不确定的因素影响,谁又能保证自己不犯小人呢?“太岁”还是被赋予了不好的含义——“犯太岁”就是遇到了不好的事情。 那为什么要把“太岁”和十二生肖联系起来呢?
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在某个时间周期里,太阳系所有行星包括月球的轨道位置基本是一个固定的状态,也就是行星的位置相对恒星来说是固定的,只有木星一个例外。于是,他们把恒星与行星都排在一个阵列里并用一年12个月的时间进行区分,并赋予每个星期7天以表示每一天都有一个特定的行星作为守护神(也有说月亮的),并且把这28天分成4个“季”,每季7天,每天有一颗不同的行星当值(也有说是4个“节”的,每个节13天,每天有一颗不同的行星当值)。
他们观察到每年的某一天,所有的行星包括月球都在相同的方向上,这一天就被称作“下元”,那一天对应的节气就叫“冬至”。又过365/4=91天,也就是另一节日“春分”到来时,所有星星(当时以为宇宙中只有星体有光,所以把看不见的气体尘埃等也看作是星体,当然现在已知不是这样)在同一个方向上的现象会再次发生,这个时间点被命名为“上元”。再过14个“节气”,也就是435/4=109天之后,同样的事情会发生第三次,为“秋分”,这个时间点被命名为“中元”。最后,在第3个“下元”来临之前,即在第15个“节气”结束时(435+15=450天),所有行星又在同一方向上,这一天被称为“上元节”,这一天的一周后被命名“中元节”。最后一个 “下元节”则在第4个“节气”之后的第30天,即450+30=480天的时候出现,当天被命名为“下元节”。
这么看来,一年中有4个节(或季),每个节都有对应的节日,分别纪念“上元”“中元”“下元”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其中“上元”“下元”各7天,“中元”10天。而“立夏”“立冬”“清明”“霜降”这4个重要天气变化的节点没有一个具体的节日来标记,但古代人仍然用节气本身来象征它们所在的月份,比如“立冬至立春”这45天称为“孟冬”(十月),“立冬清明”这65天称“仲冬”(十一月),“立春夏至”这45天称“季冬”(十二月)。
这样每年就有12个称呼,再加上“闰月”,一年就可以有13个月了!每个月都可以有一个“太岁”了! 古人真会算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