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成语吗?
鸿门宴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hóng mén yàn,现常用来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西楚霸王项羽在入关前,允诺刘邦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后来项羽入关,违背承诺,在军师范增的鼓惑下,借故于鸿门设公款酒席打算杀害前来贺活的刘邦,由于当时项羽后方不稳,另外项伯、张良、樊哙等人的周旋,刘邦将计就计,最后竟幸运脱险。后来刘邦依韩信计从汉中出兵,攻项羽,终成帝业。此后“鸿门宴”一词用之比喻蓄谋害客的宴会。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的是公元前206年2月发生在鸿门(今陕西临潼新丰镇附近)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公元前206年12月设于军营的暗藏杀机的酒宴,目的是为了谋取刘邦。刘邦在此之前攻克武关,并派兵威胁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兵咸阳后,封府库,还军霸上等待项羽的发落。时项羽亦率40万大军攻入咸阳,因其受不住繁华的诱惑,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即鸿门宴)后放虎归山。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导火索,此典一直被后世传诵。